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欧美建筑
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
工业革命的冲击给城市和建筑带来的问题
- 工业革命促进机器大生产发展,带来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急剧增大
- 城市交通堵塞,环境恶化
- 广大民众居住条件简陋,存在严重的房荒
- 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对新建筑类型的需要并对建筑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两种倾向
- 复古思潮
- 新功能、新技术、新形式
为克服城市混乱,解决城市问题欧美采取的措施
- 17世纪英国建筑师克里斯多夫·雷恩伦敦改建计划(1666)
- 19世纪后半叶奥斯曼巴黎改建计划
复古思潮
古典复兴
在建筑史上指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在欧美盛行的受启蒙运动影响的仿古典的建筑形式,具体可分为罗马复兴与希腊复兴
- 对民主对共和的向往,唤起了对古希腊古罗马的礼赞
仿古典(区别于文艺复兴时对古典的研究和恢复),只把建筑外形套用过去
流行原因
- 政治上的因素
- 考古发掘进展的影响
罗马复兴
- 美国国会大厦
德国以希腊复习风格为主
- 英国
- 爱丁堡中学
- 不列颠博物馆
- 德国
- 勃兰登堡门
- 柏林老博物馆(申克尔)
- 柏林宫廷剧院(申克尔)
- 美国
- 宾夕法尼亚银行
- 英国
出现的大师
部雷
- 18世纪法国,其作品表现出了简洁的古典主义特征,有牛顿纪念馆和伟人纪念馆等建筑,特点是严格对称的水平划分的古典主义构图,圆形方形几何形的使用,混凝土建造的宏大的,无装饰的外观
勒杜
- 18世纪法国,其作品体现了明确的古典特征,如皇家盐场方案等,其布局是中轴对称的,使用的是完美几何形,放射形路网,古希腊型制
申克尔
- 18世纪德国(希腊复兴),作品体现了明显的希腊复兴风格,如柏林宫廷剧院和柏林老博物馆等
- 设计特点:柏林老博物馆使用类似帕提农神庙的水平构图,三段式构图的手法,但形体更加简洁,其古典手法影响了现代主义大师密斯,如克朗楼
浪漫主义
- 英国、德国流行广,时间早;法国、意大利流行少,时间晚
- 和古典复兴建筑一样,没有在所有的建筑类型中取得阵地
- 产生原因
- 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希望落空的小资产阶级和农民以及某些没落贵族憎恨工业化城市带来的恶果,提倡新的道德世界,反对阶级斗争,新的矛盾下他们回避现实,向往中世纪的世界观,崇尚传统的文化艺术
- 对于中世纪传统文化的向往符合大资产阶级在国际竞争中的强调祖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感
- 先浪漫主义时期
- 早期(1860-1930)
- 特点
- 反映了旧封建贵族和小资产阶及逃避工业城市,追求中世纪园生活的情趣和意识,建筑上表现为
- 模仿中世纪的寨堡或哥特风格
- 追求非凡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 代表建筑
- 克尔辛府邸
- 封蒂尔修道院府邸
- 布莱顿皇家别墅
- 哥特复兴
- 后期(1930-1970)
- 特点
- 大量出现的关于中世纪建筑样式的分析和报告有促进作用
- 以哥特风格为主,反映了当时西欧人对发扬民族文化的恋慕
- 代表建筑
- 英国国会大厦
- 圣吉尔斯教堂
- 曼彻斯特市政厅
- 浪漫主义特点
- 反抗资本主义制度与工业大生产
- 有消极的虚无主义色彩
- 要求发扬个性,提倡自然天性
- 以中世纪手工业艺术的自然形式反对机器生产的工艺品
折衷主义
- 又称“集仿主义”,在19世纪上半叶兴起并在19世纪—20世纪初在欧美极盛一时的创作思潮,折衷主义越过古典复兴与浪漫主义在建筑样式上的局限,任意选择与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把它们组合成各种式样
- 产生原因
-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建筑上有丰富多彩的式样来满足商业要求与人们的嗜好
- 交通、考古、出版、摄影的进步使人们认识了解了各种古代建筑遗产,从而古代各种样式可被选择模仿和拼凑
- 新的生活方式、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使19世纪下半叶建筑艺术观点出现混乱
- 特点
- 没有固定的风格
- 讲究比例权衡的推敲
- 追求“纯形式”的美
- 未摆脱复古思潮范围
- 代表建筑
- 法国
- 巴黎歌剧院 | 巴洛克&洛可可
- 巴黎圣心教堂 | 拜占庭&罗马风
- 意大利
- 伊曼纽尔二世纪念碑 | 罗马&希腊
- 美国
- 1893芝加哥哥伦比亚博览会
- 法国
与古典主义建筑的对比
- 形式上,古典建筑奠定了古典建筑的形式和构图方法,复古思潮中的古典复兴则是对古典建筑形式的模仿,部分古典主义大师将古典形式做的更加简洁
- 思想上,古典时期,建筑形式表达出设计的理性,文艺复兴,法国古典主义对古典建筑进行研究、继承、创新,复古思潮则是对古典外形的模仿,表达了资产主义对民主理性思想的宣扬
- 材料上,古典建筑是天然材料和其相适应的结构技术。而复古思潮出现新材料,如生铁等来模仿穹顶的形式,材料与结构形式的矛盾
- 功能上,古典建筑形式和功能相互对应,而复古思潮则是新功能套用旧形式,功能和形式出现矛盾
新材料新技术新类型
新技术、新材料
初期生铁结构
桥梁 → 屋顶 → 结构
年代 名称 特点 1779 赛文河生铁桥 第一作生铁桥,跨度30m,高12m 1793-1796 森德兰桥 单跨拱桥,生铁制成,72m,早期最大胆的尝试 1786 法兰西剧院铁结构屋顶 铁真正最为房屋的材料 1801 曼彻斯特的索尔福德棉纺厂的生产车间 生铁梁柱,承重墙混合结构,铁构件首次使用工字型截面 1818-1821 英国布莱顿的皇家别墅 民用建筑方面应用铁构件的典型
铁和玻璃的配合
巴黎老王宫的奥尔良廊(最先应用铁构件和玻璃配合建成的透光顶棚)
巴黎植物园温室(完全以铁架和玻璃构成)
向框架结构的过渡
以生铁框架代替承重墙
仍未摆脱古典形式的羁绊
升降机与电梯
19世纪后半叶建筑富有双重职责
一方面要解决不断出现的新建筑类型问题
另一方面需要解决新技术与旧建筑形式的矛盾问题
新类型
图书馆
人物 建造时间 建筑 特点 拉布鲁斯特 1843-1850 圣吉纳维夫图书馆 法国第一座完整图书馆建筑,铁结构、石结构、玻璃材料有机配合使用 拉布鲁斯特 1858-1868 巴黎国立图书馆 地面和隔墙全部用铁架和玻璃制成,书库无历史痕迹,功能主义布局
市场
- 出现了巨大生铁框架结构的大厅
百货商店
博览会与展览馆
水晶宫
- 对生铁材料和玻璃的使用,使用预制装配技术
埃菲尔铁塔
- 预制构件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城市矛盾探索
1853奥斯曼巴黎改建
- 利用了强大的国家权力
- 目的
- 解决城市功能结构由于急剧变化而产生的种种尖锐矛盾
- 对帝国首都进行装点
- 从市中心迫迁无产阶级,改善巴黎贵族与上层阶级的生活与居住环境
- 拓宽大道,疏导城市交通
- 做法(道路、中心、公园、广场、给排水、照明、交通、住房)
- 将巴黎干道规划为十字形加环形路
- 市中心、市区外围开拓道路
- 设纪念碑柱式塑像的装饰性广场
- 明星广场周围建筑屋檐等高,立面形式协调统一
- 除市中心外设立区中心
- 增加自来水管道长度和日自来水供应量
- 建造新的下水道系统
- 增建照明气灯
- 开办出租马车等城市公共交通事业
- 拆除并建造大量房屋
- 局限(贫民窟、工业化、交通)
- 未解决城市贫民窟问题
- 未解决城市工业化提出的新问题
- 未解决因铁路网形成而造成的城市交通障碍
1817新和谐村
形式:
- 由罗伯特·欧文在1817年根据他的空想社会主义理想提出新协和村将城市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范畴和生产生活环境进行研究
- 在新协和方案中居民人数为300-2000人,人均耕地面积0-4hm2或略多。采用正方形或长方形布局,村的中央以四栋很长的居民房屋围城一个长方形大院
- 院内有食堂、幼儿园与小学,每户住宅不设厨房,由公共食堂供应全村饮食,大院空地种植树木,供运动散步之用。村边有工厂,村外有耕地和牧地,村内生产和消费计划自给自足,村民共同劳动,劳动成果平均分配,财产共有
意义与局限性:
- 忽视了城市的基本特征,与工业时代不符,将社会变革加于城市规划上,但其开创意义巨大,对后来的规划理论如“田园城市”“卫星城市”等起重要作用
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 建立新的社会组织,把农业劳动、手工艺、工厂制度结合起来,合理利用科技以创造新财富
- 社会按公社组成政府消亡个体家庭,私有财产及特权消失
- 土地划归国有,分给各种公社,逐步农业公社分布于全世界,形成公社总联盟
和欧文类似的试验举例
- 傅里叶——法廊吉
- 卡贝——伊卡里亚共产主义移民区
意义
- 其进步思想对后来的规划理论“田园城市”、“卫星城市”等起重要作用
田园城市
背景
- 19世纪末英国政府真对当时的地市痼疾以“城市改革”和“解决居住问题”为名援权霍华德,进行城市调查并提出整治方案
- 霍华德于1898年著述《明天——一条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1902年再版《明日的田园城市》书中揭示了工业化条件下城市与理想居住条件之间的矛盾以及大城市与接触自然之间的矛盾,并提出“田园城市”设想方案
理论特点
- 田园城市为19世纪末由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在工业化条件下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城市规划方案,旨在疏散大城市人口,控制城市的无限发展和土地危机
- 田园城市平面为圆形,由一些同心圆组成,由内至外分为中心区,居住区,工业仓库地带以及铁路地带。各区间以环形大道和绿化带相隔,由自中心向外有6条36m宽的放射形大道,与各环形道相连,将城市分为6各等分面积
- 霍华德提出以母城为核心,围绕母城以发展子城的卫星城市理论,并强调城市周围保留广阔绿带的原则
实例
- 莱奇沃思
- 韦林
作用
- 比空想社会主义着的理论前进一步,他对城市关系、城市结构、城市经济、城市环境、城市面貌都提出了见解,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成为现代英国卫星城镇的理论基础
工业城市
- 法国 加尼埃
- 理论特点
- 精辟的分析了功能分区、城市交通、住宅组群
- 把“工业城市”的要素进行了明确的功能划分
- 设有先进的城市交通,设快速干道和飞机起飞试验场地
- 规划灵活,给各城市各功能要素留有发展余地
- 运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混凝土结构完成市政交通工程的设计
带形城市
- 理论内容
- 19世纪末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提出“带形城市”理论他提出城市发展应该依赖交通运输线成带状延伸,使城市既接近自然又便利交通
- 城市应有一条宽的道路作为脊椎,城市宽度应有限制,但城市长度可以无限,沿道路脊椎可布置一条或多条电铁路运输线,可铺设供水供电等各种地下工程管线,最理想的是道路两边进行建设,城市宽度500m,长度无限
美国的方格形城市
- 对城市作机械的方格形道路划分
- 缩小街坊面积,增加道路长度
- 华盛顿:放射加方格网道路系统
- 旧金山:方格形道路布局
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
社会基础
- 现代化的基础是工业化、标准化
- 整齐涡轮机和内燃机的出现推动了石油的开采,又推动了机器工业的发展
- 摆脱旧技术的限制,摸索材料和结构的更新
- 形式上的变革
- 新艺术运动
- 成功运用新材料——铁来作为结构和装饰
- 新艺术运动
- 功能统一技术和形式
- 芝加哥学派
- 赖特草原式住宅
- 为技术寻找美学观念和艺术主张
- 法国对钢铁的应用
- 德意志制造联盟
- 摆脱了原来与手工业的砖石结构的复古主义、折衷主义,为现代化建筑起推动作用
欧洲
先驱
- 申克尔(德国)
- 原致力于希腊复兴
- 对檐口和柱式进行简化
- 桑珀(德国)
- 原致力与古典复兴
- 后提出建造手段决定了建筑形式
- 新建筑形式能反应功能材料技术的特点
- 拉布鲁斯特(美国)
- 造型开始净化
工艺美术运动
- 代表人物
- 约翰·拉斯金
- 约翰·拉斯金认为艺术有“大艺术”(绘画雕塑)与“小艺术”(建筑,工艺美术),号召艺术家应关心“小艺术”
- 认为设计应该为大众服务,反对精英主义设计
- 主张在设计上回溯到中世纪的传统,恢复手工艺行会传统。主张形式与功能统一,提出了设计的实用性目的
- 约翰·拉斯金认为设计只有两条路:
- 对现实的观察,观察自然
- 具有表现现实的构想和创造能力。设计形式强调“回归自然”设计师应该“向自然学习”,主张以自然形式代替复古主义的装饰样式
- 威廉·莫里斯
- 受到拉斯金的设计思想影响——师承自然,忠于传统材料
- 约翰·拉斯金
- 红屋
- 1859-1960年由韦步为莫里斯建造的住宅
- 红屋根据功能需要平面布置为L形,使每个房间都能自然采光
- 造型上部分吸取英国中世纪、特别是哥特风格细节来设计住宅建筑
- 用本地的红砖建造不加粉刷,摒弃传统贴面装饰,表现出材料本身的质感
- 特征
- 在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他古典的复兴风格
- 提倡手工艺的艺术效果,明确反对机械化的生产(消极方面)
- 提倡哥特风格和其他中世纪的风格,讲究简单、朴实
- 提倡设计的诚实、反对设计上的华而不实
- 装饰上推崇自然,用自然纹样的装饰代替复古主义的装饰
- (反对古典装饰的装饰运动)
新艺术运动
- 真正提出变革建筑形式,始于比利时
- 主要人物:费尔德(法国)
- 进步性:突出的反对向任何一个时代模仿和吸取灵感
- 特征
- 极力反对历史纹样,创造适应工业时代的装饰方法
- 喜用自然纹样线条和曲线装饰
- 在建筑装饰中大量应用铁构件,包括铁梁柱
- 建筑形式主要表现在室内,外形保持装饰建筑格局,简洁,有时用曲线式弧形墙面
- 装饰主义,以新的形式反对传统形式,未能解决形式、功能和技术的关系
- 高迪
- 初期: 摩尔风格阶段
- 此阶段的作品有很强烈的阿拉伯摩尔风格,通过折衷手法各种材料混合使用
- 中期:哥特风格阶段
- 大量使用飞扶壁,双圆心尖拱门窗,尖塔,高耸的屋顶
- 后期: 有机象征性阶段
- 具有有机特征,又具有神秘传奇色彩,装饰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如巴特罗公寓房屋外形象征海洋和海生动植物,该建筑标志着高迪个人风格的形成
- 初期: 摩尔风格阶段
国家 | 名称 | 代表人物 | 主要作品 | 特点 |
---|---|---|---|---|
德国 | 青年风格派 | 彼德·贝伦斯 恩德尔 |
埃尔维拉照相馆 慕尼黑剧院 路德维希展览馆 |
新艺术运动特征 |
英国 | 格拉斯哥四人 | 麦金托什 | 格拉斯哥艺术学院图书馆 | 反映了建筑功能同艺术造型手法上的有机联系 新艺术运动特征 |
西班牙 | 高迪 | 米拉公寓 | 以浪漫主义的幻想使塑形的艺术形式渗透到三维建筑空间,吸取东方伊斯兰、哥特式结构特点,结合自然形式 | |
奥地利 | 维也纳学派 | 瓦格纳 | 《现代建筑》 维也纳地铁车站 维也纳邮政储蓄银行 |
新材料、新结构必然导致新形式的出现 反对历史样式的重演 对建筑形式进行“净化” |
奥地利 | 分离派 | 奥尔布里希 霍夫曼 |
维也纳分离派展览馆 | 和过去的传统决裂 造型简洁,只有局部集中装饰 不同于新艺术派,主题常用直线 |
奥地利 | 独到见解 | 洛斯 | 斯坦纳住宅 | 主张建筑以实用和舒适为主 装饰即罪恶 强调建筑物作为立方体的组合同墙面和窗子的比例关系 |
荷兰 | 伯尔拉赫 | 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 阿姆斯特丹规划方案 |
提倡净化建筑 主张造型简洁明快和表现材料质感 |
|
芬兰 | 艾利尔·沙里宁 | 赫尔辛基火车站 | 体型简洁,空间组合灵活 |
工艺美术美和新艺术的异同
- 共同点
- 反对古典样式的装饰
- 使用植物纹样进行装饰(线性)
- 都是历史主义(古典主义手法)向现代主义的过渡
- 平面上以功能为核心的,并非像古典一样严格对称和几何形
- 为大众服务
- 不同点
- 工艺美术
- 反对机械生产,提倡手工艺
- 自然材料
- 反对历史样式但使用中世纪历史样式
- 大多数集中在日用品,建筑较少
- 影响范围小(主要在英国)
- 新艺术
- 提倡机械化
- 使用铁制构架
- 摒弃所有历史样式
- 主要表现为建筑特征(重点表现在室内)
- 影响范围大(遍及欧洲)
- 工艺美术
美国
高层发展和芝加哥学派
- 芝加哥学派成立背景
- 芝加哥为开发西部的前哨战和东南航运、铁路的枢纽
- 21871年芝加哥大火,使城市重建问题突出
- 为了在有限的市中心建造尽可能多的面积
- 芝加哥学派的贡献(1883-1893,兴盛期)
- 工程技术上:创造了高层金属框架结构和箱型基础
- 建筑设计上:肯定了功能和形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 建筑造型上:趋向简洁、明快与适用的独特风格
- 芝加哥学派进步性
- 芝加哥学派突出了功能在建筑设计的主要地位,明确了结构应利于功能的发展
- 探讨了新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使建筑艺术反应了新技术的特点,趋向简洁、明快、适用的独特风格的立面更符合新时代工业化的精神
- 奠定了高层建筑的典型形式——三段式,奠定了摩天大楼结构和形式基础
- 代表人物:
- 路易斯·沙里文
- 芝加哥学派的支柱与理论家
- 反对古典样式的装饰,逐步走出新艺术运动的影响,放弃植物纹样的立面设计变得简洁,形式追随功能
- 采用新的建筑材料和方法,以钢结构来取代传统的承力墙结构来建造高层建筑
- 规定了高层建筑的“三段式”特征,对世界高层建筑形式和功能设计具有巨大影响,奠定了摩天大楼结构和形式基础
- 衔接了美国建筑的过去和现代建筑的未来,是美国现代建筑史上承上启下的主要人物
- 主要代表作品C.PS百货公司大厦,芝加哥大会堂
- 路易斯·沙里文
人物 | 作品 | 特点 |
---|---|---|
詹尼(学派创始人) | 第一莱特尔大厦(1879年) | 砖墙与铁梁柱混合结构,7层货栈 |
詹尼 | 芝加哥家庭保险公司10层大楼(1883-1885) | 框架建筑立面没有完全摆脱古典外衣,较沉重 |
理查森 | 马歇尔·菲尔德百货批发商店(1885-1887) | 砖石墙承重,外形摒弃折衷主义装饰,造型简洁明快 |
伯纳姆&鲁特 | 莫纳德诺克大厦(1891) | 16层,芝加哥砖墙承重最后一幢高层建筑除突出的檐口与窗户无过多装饰 |
伯纳姆&鲁特 | 卡皮托大厦(1892) | 金属框架1结构,22层折衷主义外衣和东方式屋顶 |
伯纳姆&鲁特 | 里莱斯大厦(1890-1894) | 框架结构,大面积玻璃窗,深色石块基部,少量古典装饰 |
霍拉伯&罗希 | 马凯特大厦(1894) | 立面简洁,横“芝加哥窗”,内部空间不加隔断,框架结构,“E”字形平面 |
沙里文 | c.p.s.百货公司大楼 | 立面由“芝加哥窗”组成的网格形构图,重点部位(入口)有装饰,有新艺术运动和沙里文特点图案 |
- 芝加哥窗
- “芝加哥窗”来自于芝加哥学派,指宽度大于高度的金属横向长窗,窗立面通常分三段,中间窗固定,两侧窗可上下推拉,通常用于多高层的商业和办公建筑之上
- 沙利文规定了高层办公建筑的典型形式
- 地下室要包括有锅炉间和动力、采暖、照明的各项机械设备
- 底层主要用于商店、银行或其他服务性设施,内部空间要宽敞,光线要充足,并有方便的出人口
- 二层楼要有直通的楼梯与底层联系,功能可以是底层的继续,楼上空间分隔自由,在外部有大片的玻璃窗
- 二层以上都是相同的办公室,柱网排列相同
- 最顶上一层空间作为设备层,包括水箱、水管、机械设备等
- 髙层建筑外形应分成三段处理
- 底层与二层是一个段落
- 上面各层是办公室,外部处理是一个个窗子
- 顶部设备层可以有不同的外貌,窗户较小,按传统加有一条压檐
赖特的草原式住宅
草原式住宅特点:
- 造型上力求新颖,摆脱折衷主义的常套
- 布局上与大自然结合,使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个整体
- 平面常布置为十字形,以壁炉为中心,起居室、书房、餐室都围绕壁炉布置,卧室一般放楼上
- 室内空间尽量做到既分隔又连成一片,根据不同需要有不同层高(空间的流动性)
- 起居室的窗户一般比较宽敞,以保持室内与自然界的密切联系(室内外空间的统一性)
- 层高一般较低,强调水平向的延伸,出檐较大,室内光线较暗(形体与环境的统一性)
- 建筑物的外形充分反映了内部空间的关系(内部空间与造型的统一性)
- 体形构图基本形式是高低不同的墙垣,坡度平缓的屋面,深远的挑檐,和层层叠叠的水平阳台与花台所组成的水平线条,它们被垂直面的大烟囱统一,显得层次丰富
- 外部材料多表现为砖石的本色,内部也表现材料的自然本色与结构为枢纽
- 举例: 威立茨住宅,罗伯茨住宅,罗比住宅
威立茨住宅
- 平面十字形
- 门厅、起居室、餐室不作固定的完全分割,室内空间的连续性
- 外墙连续成排的门窗,增加室内外联系
- 大挑檐
- 墙面横向构图
罗比住宅
- 罗比住宅是赖特在草原式住宅的基础上设计的城市型住宅中的一例
- 它的平面根据地形布置成长方形,特点是强调层层的水平阳台和花台,结合周围的树木,也能获得自然之趣
- 它的造型对后来城市花园住宅的设计有深远的影响
有机建筑
- 1900年由沙利文提出并由赖特将其发挥光大
- 现代建筑应该在自然的结构原则中发展起来,特别是植物的结构应该成为建筑的结构的依据
- 主张现代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而采用“有机建筑”形式
- 高层建筑采用大树的生长结构,以树干和树枝的方式来安排整个建筑的布局和构造,所有空间围绕树干而伸出
- 建筑中央采用天窗来引入自然光线,使阳光引入各层空间,使室内融为一体,在建筑中的人能感到昼夜的变化
法国对钢筋混凝土的使用
- 钢筋混凝土的广泛应用是在1980年之后
时间 | 人物 | 作品 |
---|---|---|
1855 | 兰博 | 钢筋水泥船 |
1868 | 莫尼埃 | 铁网与水泥花钵 |
1868-1870 | 莫尼埃 | 钢筋混凝土水库 |
1890 | 埃纳比克 | 自宅 |
1894 | 博多 | 蒙玛尔特教堂(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教堂) |
1903 | 佩雷 | 巴黎富兰克林路25号公寓,庞泰路车库 埃斯德尔服装工厂(影响了柯布西耶) |
1901-1904 | 加尼埃 | “工业城市”方案 全部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布局整齐、外形简洁,反映了他探求适应工业时代特点 以及其中市政厅,集会厅和中央铁路车站 |
1914-1919 | 弗雷西内 | 奥利飞机库 拱肋间有規律地布置着采光玻璃 |
1919 | 马亚尔(瑞士) | 中空箱体式断面三较拱结构, 钢筋混凝土桥梁,第一座无梁楼盖仓库 |
德意志制造联盟
- 名词解释
- 1907年由穆特修斯,彼得·贝伦斯等人成立的德国第一个设计组织,其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提出标准化、工业化的概念并进行实施
- 旨在德国设计专业人员,与德国工业生产厂家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强调促进社会和设计界工业界之间的沟通,通过宣传来提高德国设计的总体水平,推动设计教育改革,创立了德国魏玛艺术学校,推动德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
- 范围包括从日用品到房屋建筑,联盟促进了德国建筑领域的创新活动向与工业结合的方向发展
- 联盟成员的建筑作品如贝伦斯的AEG透平机车间,格罗皮乌斯&迈耶的法古斯工厂,格罗皮乌斯的德意志制造联盟科隆展览办公楼,都具有现代建筑的特征
- 彼得·贝伦斯
- 德国著名建筑师,工业产品设计的先驱。
- 对于现代建筑和现代设计的基础奠定起到关键作用,建筑观点为在建筑造型上反对复古,反对折衷,提倡没有装饰以功能为核心,推动了设计行业的标准化、工业化
- 直接影响现代建筑的三位重要奠基人一一格罗皮乌斯、密斯、柯布西耶
- 他对德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是现代建筑史上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
- 他设计的透平机车间,被誉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作品
- AEG透平机车间
- 1909年彼得·贝伦斯为德国通用电气公司 (AEG)设计
- 透平机车间造型简洁,摒弃了古典装饰和新艺术运动的曲线装饰
- 透平机车间按功能分两部分,一个主体车间和一个附属建筑,建筑在柱墩之间开大玻璃窗以满足机器制造对采光的要求,屋顶由钢骨架构成,避免了柱子为开敞的大空间创造了条件,侧立面山墙轮廓与多边形大跨度钢屋架一致,打破了传统的造型惯例,但转角处却做成沉重的砖石墙体外形
- AEG透平机车间为探求新建筑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它在现代建筑史中是一个里程碑,被西方称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
- 法古斯工厂
- 1911年格罗皮乌斯&迈耶在贝伦斯建筑思想启发下设计的工厂
- 整个建筑共三层,没有装饰细节,完全是一个简单的方形玻璃盒子,完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和柱支撑结构,外部全部采用玻璃幕墙,透过玻璃幕墙结构看的一清二楚
- 欧洲第一个完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玻璃幕墙的工业建筑
- 这座外墙以玻璃为主的建筑造型简洁、轻快、透明,表现了现代建筑的特征
- 德意志制造联盟科隆展览会
- 展览会中的建筑也作为新的工业产品来展出
- 格罗皮厄斯设计的展览会办公楼
- 平屋顶
- 可以防水和上人
- 在造型上,除了底层人口处采用一片砖墙外,其余部分全为玻璃窗,两侧的楼梯间
也做成圆柱形的玻璃塔 - 结构构件的外露,材料质感的对比、内外空间的沟通
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派和代表人物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历史背景
- 1917-1923:苏联出现,欧洲各国陷于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之中
- 1924-1929: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时期,各国经济得到恢复并出现某些离涨
- 1929 - 1939年是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严重经济危机
技术进展
一战后建筑技术的发展特点
- 把19世纪以来出现的新材料,新技术加以完善并推广应用
一战后的建筑技术发展
- 钢结构和焊接技术的进步
- 结构学的进步:金属框架,钢筋混凝土整体框架的大量应用
- 大跨度结构的进步
- 建筑材料的发展
- 建筑设备的进步与应用
- 建筑施工技术的提高
战后初期探新运动的持续及流派
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的继续
- 新古典主义
- 内部钢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形古典柱式
- 曼彻斯特市立图书馆
- 钢结构
- 入口柱廊罗马科林斯,建筑上部一圈爱奥尼
- 折衷
-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
先锋派艺术
- 发展条件
- 建筑讲求习用的倾向
- 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出现新的建筑类型,材料、结构、施工的进步
- 社会政治思想因素
表现主义
- 表现主义首先体现在20世纪初德国奥地利产生的表现主义绘画、音乐和戏剧
- 表现主义者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表现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他们的目的是引起观者情绪上的震动或激情
- 在表现主义艺术观点的影响下,一战后出现了表现主义建筑,表现主义建筑师主张革新,反对复古,常采用奇特,夸张的建筑体形来表现或象征某些思想情绪或时代精神
- 表现主义建筑兴盛时期为战后初期,代表作品有门德尔松在波茨坦市的爱因斯坦天文台
爱因斯坦天文台
- 爱因斯坦天文台在1919-1920年间由德国表现主义建筑师门德尔松为研究相对论而建造,位于德国波茨坦市
- 以相对论既新奇又神秘的印象为表现主题用混凝土和砖塑造了建筑流线型的形体,上面开出一些形状不规则的象征运动感的窗洞,墙面上还有一些莫名其妙的突起
- 整个建筑造型奇特,表现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气氛,是表现主义建筑的杰出代表
未来主义
- 未来主义由意大利作家马里内蒂于1909年创始,并发表未来主义宣言,他否定文化艺术的规律和任何传统,宣扬工业化,赞美现代大都市,速度和变化
- 1914年意大利未来者圣泰利亚,在他举办的未来主义展览会中展出未来城市和建筑设想图,并发表“未来主义建筑宣言”
- 未来主义建筑观点认为
- 历史和传统对于未来城市的规划和发展毫无借鉴作用,建筑师只能向前看
- 未来城市不但在本质上必须与旧城市有所区别,形式上也应该有所区别
- 未来城市应该为大众服务,城市由高层建筑组成
- 未来城市利用下层架空的方法,使公众交通系统与城市组成既分隔又联通的关系,城市内部以铁路为基本交通方式
- 未来主义对现代建筑的影响主要在思想方面,强调以机器为审美中心崇尚机械美,崇尚与传统决裂的新的建筑形式与风格
风格派
- 1917年由凡·杜斯伯格主编的期刊《风格》在荷兰问世,并把风格一词作为集团名称,成员有
画家、雕刻家、建筑师和作曲家 - 建筑造型基本以纯净的几何式板料作墙身,立面不分隔区别作用
- 否定建筑中封闭构件的作用,消除其内部与外部的两重性,使建筑成分不分内外的空间和时间结合体。认为最好的“艺术”是基本几何形象的组合和构图。
- 风格派的目的是把建筑绘画艺术等进行彻底的简化,只剩下线和面的构图
- 代表作品是1924年由里特维德设计的乌德勒支住宅
构成主义
- 俄国一些青年把抽象几何形组成的空间当作绘画和雕塑的内容、
- 构成既是雕刻,又是建筑的造型
- 构成主义者把结构当成是建筑设计的起点,建筑的形式必须反映出构筑手段,并坚决地提出设计为政治服务
- 代表作品有1920年塔特林设计的第三国际塔
风格派与构成主义异同
- 在建筑上,风格派与构成主义派都用建筑的最基本要素各种结构来进行造型
- 在手法上风格派讲究各部分与整体在构图上的平衡
- 构成主义派在构图上往往显得比较唐突、惊险或出其不意
- 风格派有国际构成主义之称,而构成主义派则被称为俄罗斯构成主义
新建筑运动高潮——现代建筑派的诞生
现代主义建筑产生的时代背景
- 房屋建造量急剧增长,建筑类型不断增多 新的建筑类型、人口增多
- 工业发展给建筑业带来新型的建筑材料 钢材、水泥的应用
- 结构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新型结构建立了为实际工程所需要的计算理论和方法,形成系统的结构科学
- 建筑业的生产经营转人资本主义经济轨道 资本家获取更大的利益、高周转
斯图加特魏森霍夫世界现代建筑大展(了解即可)
- 1927年德意志制造联盟委托密斯在魏森霍夫举办的以建筑为中心内容的展览,希望以这个展览发扬现代设计和现代建筑的精神
- 展览的全部展品是永久性的住宅建筑,参加展览的建筑师有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贝伦斯等
- 这些建筑都具有平顶,钢筋混凝土结构,没有任何装饰,功能主义,布局合理等特点
- 其中柯布西那为展监设计“雪铁龙住宅”验证他提出的“新建筑五大特点”原则
- 而这个展览所体现的风格被约翰逊及希区柯克出版的《国际主义风格1922年以来的建及约翰逊利国际走(球筑》中命名为国际主义风格
- 该展览作为奠定现代主义建筑的里程碑,其建筑模式成为战后世界建筑发展的模式,奠定了“国际主义风格”的基本方向
现代主义建筑的基本观点
- 重视建筑使用功能
- 发挥新型建筑材料和结构的性能特点
- 建筑的经济性
- 强调建筑形式和内容的一致性,突破传统的建筑构图格式
- 空间成为建筑的主角,产生了“空间——时间”的构图理论
- 废弃附加在建筑外表面的多余装饰,肯定建筑本身的逻辑性和合理性
欧洲的现代派是要使建筑适应他们社会当时面临的困境;而美国的有机建筑则以提髙业主的生活情趣为创作方向
CIAM
- 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 1928年,在勒·柯布西耶的促成下由格罗皮乌斯,基甸,彼得,贝伦斯等8个国家的24位建筑师在拉萨拉兹成立,在第一届会议上柯布西耶提出现代建筑和现代设计所面临的六个必须澄清和明确的问题
- 现代科学技术在建筑中的运用
- 建筑和设计的标准化
- 建筑设计中的经济因
- 城市规划的现代化
- 对年轻一代建筑师和设计师的教育问题
- 建筑师与国家的关系
- 1933雅典会议,提出城市规划大纲(“雅典宪章”)
格罗皮乌斯
- 受贝伦斯的影响
- 最早主张走建筑工业化道路
法古斯工厂
- 平面:非对称构图 (功能为主)
- 墙:间接整齐的墙面,大面积的玻璃墙安放在柱子的外皮上
- 檐:没有挑檐的平屋顶
- 柱:取消建筑转角处的角柱
包豪斯
- 1919-1925(魏玛时期,格罗皮乌斯为校长 )
- 1926-1932(德绍时期,1928年迈耶为校长,1930年密斯接任)
- 1932-1933(柏林时期)
教学特点
- 在设计中强调自由创造,反对模仿因袭,墨守成规
- 包豪斯的教学核心为纯粹艺术(理论素养)与实用艺术(动手能力)形结合的教学方法
- 强调手工艺与机器生产相结合,完成了现代设计的工业化生产方法
- 学校教育和社会生产相结合
- 强调各门艺术间的交流融合
教学风格
- 注重实用要求
- 造型整齐,构图灵活,便于机器生产和降低成本
- 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技术性能和美学性能
- 摒弃附加的装饰,注重发挥结构本身的形式美
意义
- 完成了“艺术”与“工业”之间的架桥工作,使艺术与技术获得新的统一
- 将机械作为艺术家的创造工具,并研发出大量生产的方法
- 认清了“技术知识”可以传授,而“创作能力”只能启发的事实
- 接受发展了现代的设计风格,为现代设计指出正确方向
名词解释
- 20 世纪 20 年代产生于德国的现代设计学院,专门培养工业日用品和建筑设计人才的高等学校,其创办者为现代主义大师格罗皮乌斯,其与其他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与艺术家共同创造一套新的,以功能、技术和经济性为核心的设计观、教学观和创作手法。包豪斯重视空间设计,强调功能结构的逻辑,把建筑学同建筑的材料性能和建造方式相联系,提倡以新的技术来解决新的功能问题
校舍特点
现代建筑教育的重要据点
三个部分
- 工艺车间,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 学生宿舍,六层;餐厅礼堂;教学楼
- 职业学校
- 过街楼为办公部分
建筑特点
- 建筑按功能分区,把实用功能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由内而外的设计
- 采用灵活的不规则的构图手法,多方向,多体量讲,多轴线,多入口
- 按照现代材料和结构的特点,取得建筑的艺术效果
- 完全没有挑檐
- 把任何附加的装饰都排除了
- 利用各种要素本事的造型美
格罗皮乌斯的建筑理论
- 建筑没有终极,只有不断的变革,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
- 反对复古,提出创造这个时代新建筑的主张
- 强调现代工业的发展对建筑的影响
- 建筑设计上把功能,经济因素放在首位
- 重视物质需求的同时注重精神需求
- 鼓励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 宣扬下意识和幻觉的重要性
勒·柯布西耶
- 三阶段
- 以萨伏伊别墅为代表的机械美学时代(纯粹主义)
- 以马赛公寓为代表的粗野主义阶段
- 以朗香教堂为代表的象征主义阶段
- 前期更多表现出理性主义,后期更多表现浪漫主义
- 生于瑞士的法国人,师从佩雷学习“钢筋混凝土”,师从贝伦斯
思想来源
- 加尼埃——工业城市规划思想
- 佩雷——法国钢筋混凝土的应用
- 贝伦斯——现代建筑设计施工方式(工业化、标准化)
《走向新建筑》
- 表明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运动的到来
- 1920年柯布西耶与立体主义画家奥曾方合编《新精神》杂志上的文章汇集出版,书名为《走向新建筑》,主张设计上建筑要向前看,否定传统的装饰,他认为最代表未来的是机械的美,未来的世界基本是机械的时代
- 书的主要内容有:
- 主张用工业化方法大规模建造房屋
- 歌颂现代工业的成就
- 提出建筑的未来在于革命
- 平面由内到外进行的,外部是内部的结果
- 提出“住房是居住的机器“
- 建筑形式方面赞美简单的几何形体
- 强调建筑师不只是一个工程师还是一个艺术家,强调建筑的艺术性
- 使建筑标准化,建筑的首要问题是降低造价,在大规模生产基础上制造建筑构建
多米诺体系
体系介绍
- 1914年柯布西耶在工业革命时代背景下提出的钢筋混凝土板一一板柱结构体系,其结构骨架由由三块混凝土板,六根立柱和楼梯组成
- 其前卫之处在于这是历史上首次提出建筑标准化大规模生产的观念
- 除此之外,柯布西耶以多米诺体系为基础提出的“新建筑五点”、“机械美学”、“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匀质空间”等观点对以功能为主的现代主义建筑的产生和发展产生巨大意义
多米诺体系与建筑工业化
- 多米诺体系材料廉价与施工快速,经济性原则,其将现代建筑单元式空间网格和结构体系作为可大量复制并快速建造的范本,而且由标准构件组装的结构体系完全独立于住宅平面功能,这也使住宅的组合具有多样性特征
- 多米诺体系关于工业化的发展主要在两方面
- 单元的组合特征,即探索重复的模块在适应地形时组合的可能
- 单元的多样性,即标准的模块骨架配合其他构件在引入居住生活具体要求时的变化
多米诺体系与“住宅是居住的机器”
- 1920 年柯布西耶进一步将多米诺体系的概念成型化,提出“雪铁龙住宅 A”方案,具体实现“住宅是居住的机器”的理想原型。在两层半的工业化住宅单元里,柯布西耶细心研究住宅在功能上的所有需求、一楼为通高二层的客厅、餐厅、厨房,二楼为起居与主人卧房,屋顶为儿童房、客房、屋顶花园,户外以直跑楼梯联络各层,1922 年柯布西耶又提出“雪铁龙标准住宅B 方案”及 B方案的修正方案。这些方案的的共同特点是标准化矩形体量、大面积开窗,通高客厅、流动的室内空间与屋顶花园。借助这些提案柯布西耶希望为住宅工业化找出一条可行之路,也为当时待解决住宅问题的中低收入阶层找到既经济又符合时代的住宅形式
多米诺体系与新建筑五点、机械美学
- 多米诺结构体系将墙体从建筑结构体系中释放出来,,打破了古典建筑空间对称的格局构建了自由的平面形态。柯布西耶以此为依据,于 1926 年提出新建筑五点:(1)底层架空,(2)自由平面、(3)自由立面、(4)横向长窗、(5)屋顶花园,而且这些特点完全体现在萨伏耶别墅中
- 以多米诺体系为基础的萨伏耶别墅所体现的特点,建筑具有机械的材质外表与形式,形体作为功能表达的结果,构筑的逻辑性、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美学等特征也是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所提倡的机械美学的表达
多米诺体系与水平空间的匀质延展性
- 在多米诺体系中,柱子和楼板两种不同的构件限定出水平和垂直两个不同方向的的空间,其中“水平性”空间的延伸占据主导
- 多米诺体系作为一个由立柱支撑的水平方向性较强的自由平面系统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梁柱承重水平楼板的构造方式使平面设计中按照规矩的柱列让空间能有匀质的的弹性的发展,另一个是悬挑的水平楼板方式,是建筑立面可以摆脱结构限制,以提供一种异于传统构筑方式的视觉效果
- 传统的建筑以厚重的外墙围绕,以限定内部空间,具有明显的中心性,而以多米诺体系为结构的建筑外墙不再承重,只作为确定空间轮廓的轻薄表皮同时水平长窗又进一步削弱了外墙的限定性。而水平楼板的界定则使空间带有较强的水平方向性。由强调空间内外层次 (墙) 的界定转化为水平楼层 (板)的划分。这种外表层的质变和内部均等的框架结构导致潜在中心的解体,空间不再强调向心,而向水平和垂直的不同方向和层次发展,这导致建筑水平空间的匀质延展性
多米诺体系的结构特征及其影响
- 这种由方形的竖直截面柱、水平肋梁楼板以及坚向连接的楼梯构成的结构体系奠定了现代建筑发展的基本结构骨架,但单一的多米诺体系已不能满足当代的建筑的设计和表达。建筑师和结构师采取了多种措施以实现机构能效的优化
机械美学
- 机械美学源于 1923 年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中主张的用机器的理性精神创造满足人类实用要求,功能完美的“居住机器”,并大力提供工业化的建筑体系
- 内容
- 建筑应像机器一样符合实际功用,强调功能和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反对附加装饰
- 像机器可以放置在任何地方,强调建筑风格的普通适应性
- 像机器一样高效,强调建筑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 像机器一样,可以标准化大规模生产
新建筑五点
- 柯布西耶与 1926 年基于多米诺体系提出“新建筑五点”其内容为
- 底层架空:用钢筋混凝土支柱支撑建筑主体,底层全部或部分架空,留出独立支柱,将外界绿化引出建筑下方,建筑与自然相联系
- 自由平面:采用非承重墙,墙与承重体系分离,不再有结构上的依附关系墙的运用更加灵活
- 自由立面:以自由构成的立面取代传统规整的开窗形式,各楼层之间相互独立存在,不受结构制约,是自由平面在垂直表面的结果
- 横向长窗:使室内光线均匀分布,加强建筑立面的通透性,也增强室内匀质空间的延展性
- 屋顶花园:以开放的平台代替传统的坡屋顶阁楼,将自然景色引入居住环境,同时不破坏立方体形态的体积感
- 柯布西耶于 1928 年设计的萨伏伊别墅是以多米诺体系为结构,并完美体现“新建筑五点”的里程碑。
纯粹主义
- 由柯布西耶和画家奥曾芳发展起来,1920年在柯布的力主下,建筑领域出现了纯粹主义创作思潮
- 通过调整比例,平面与形体的关系中创造出纯净美
- 建筑造型上摈弃个人感情,反对装饰,赞扬简单的几何形体组合,以表现建筑本身为主
- 在空间上强调空间是建筑的主角,打破内外区分
- 在形式上,用列柱,直墙,长窗等形式与纯粹主义绘画中的简洁抽象,自由组合,几何体相对应
萨伏伊别墅
- 结构
- 多米诺体系的板柱体系
- 形体
- 外观有较强的对称性,内部空间为非对称布局,底层架空,外墙面没有被柱划分,采用连续窗,以减弱建筑的重量感
- 平面
- 首层以柱廊作为底层边界的围合,中部半圆形的玻璃包含了门厅车库、仆人用房等
- 二层,矩形平面,包含了起居室、卧室、厨房、院子等功能
- 院子与三层屋顶花园相互呼应,是住宅内外空间相互渗透。通过坡道将二层三层联系在一起,并设置屋顶花园
- 空间
- 基于米诺体系的匀质空间,室内强调空间的连续性,如旋转楼梯和坡道将楼板水平划分的上下层空间串联,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 空间不仅在水平方向上延伸,更在竖向层次之间相互渗透
- 美学特征
- 通过几何造型和建筑模数,柱网结构上的运用反映出纯粹主义的秩序美,同样,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反装饰、以功能和经济性为核心的思想也反映出《走向新建筑》提出的机械美学特征
巴黎瑞士学生宿舍
- 主体为长方形五层,底层敞开,六对柱墩
- 多采用对比手法
- 玻璃墙体——实体墙体
- 天然材料——人工材料
- 上部大体积同下部较小墩柱
- 平直墙面——曲线墙面
- 规则空间——不规则空间
模度
- 模度是从人体尺寸和数学中产生的一个度量工具。举起手的人给出了占据空间的关键点: 足、肚脐、头、举起手的之间,他们之间包含了黄金比另一方面,数学上也给予他们最简单有力的变化,即单位、倍数、黄金比
- 柯布西耶根据模度进行了多种图形组合和分割实验,在几何规则的控制下获得了和谐、丰富的图形模式,柯布西耶 50 年代之后的作品如马赛公寓拉图雷特修道院、昌迪加尔行政中心、朗香教堂等都模度都发挥了控制比例和尺度的作用
匀质空间
- 由两个水平面所限定,垂直是透明玻璃,从内外都能看透的无阻隔的无柱空间
- 实例如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密斯的范斯沃斯住宅,伊东丰雄的仙台媒体中心
马赛公寓
形式
- 钢筋混凝土结构
- 地面层开敞的柱墩
模度理论
- 在马赛公寓中模度发挥了控制比例和尺度的作用,在设计中严格遵循模度的尺寸控制原则
对社会的关注
- 七八层为商店和公共设施,17层及上面为幼儿园
- 马赛公寓作为柯布西耶“用建筑来革命”的载体希望通过建筑学改造社会关系,在马赛公寓的设计中柯布西耶更关注低收入阶层以及人际关系,追求社区内部设施的极端完善,以满足社区自给自足
居住单位
- 作为“光辉城市”中摩天楼的基本范例,马赛公寓实现了社区生活的场景,满足不同人的居住需求
- 柯布西耶认为如马赛公寓这样带有服务设施的居住大楼应该是组成现代城市的一种基本单位,柯布西耶理想的现代化城市由“居住单位”和公共建筑构成
多米诺体系
- 马赛公寓的结构框架仍然是典型的多米诺式的匀质状态,不过其尺寸服从于居住单元的设置,楼层的设定也被 23 种错层的户型单元化解
粗野主义
- 马赛寓通过其粗壮的混凝土柱墩和毛糙的留有木模板痕迹的墙面和粗重的混凝土板反映出“粗野主义”的美学特征
印度昌迪加尔行政中心建筑群
- 1951-1957 柯布西耶城市规划,并设计行政中心的政府建筑
- 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方案(明确的把各街区分为政治中心、商业中心、工业区、文化区和居住区),采用棋盘式道路系统,城市划分为整齐的矩形街区
- 政府建筑群布置在城市的一侧,自成一区,主要建筑有议会大厦,省长官邸,高等法院和行政大楼。其中议会大厦,省长官邸,高等法院为“品”字形布局
- 从降温方面考虑,议会大厦,省长官邸,法院前布置了大片水池,建筑方次考虑夏季的主导风向,使大部分房间获得穿堂风,广场上车行道和人行道在不同的标高上
- 规划的缺点是建筑之间距离过大,建筑过于分散,无法形成亲切的环境城市规划的交通工具基于机动交通,而印度当时机动交通并不发达,使人感觉规划尺度过大,在交通中造成不便
昌迪加尔最高法院
- 钢筋混凝土建筑,粗野主义的典型代表
- 外形为一个巨大的长方形表面粗糙的混凝土盒子,为了隔热,建筑的外表为镂空的格子型墙板的钢筋混凝土屋罩,屋罩的前后略向上翘起,以便于遮阳,又不妨碍穿堂风畅通,共4层,室内空间处理的像室外一样
- 这种巨大尺度的建筑构件,粗壮的入口柱廊,对比色块的处理,粗糙的混凝土饰面,大胆的抽象图案设计所形成的特殊建筑风格被称为“粗野主义”
朗香教堂
- 作为柯布西耶 1950 年的作品,其脱离了理性主义,转向了浪漫主义与神秘主义,代表了其创作风格的转变
- 场所的回应,柯布西耶受到其东方旅行的影响,将教堂置于山顶的一片空地,依此呼应古希腊神庙(如帕提农神庙) 将其置于山水丘陵的高地。教堂的平面为由曲线围合的钟形平面,来源于阿尔萨斯山与与两个山谷的形态
- 形态的陌生感,朗香教堂一反传统教堂形态的所有特征,造型奇异,硕大的屋顶上翻且与墙面留有缝隙,粗糙的白色墙面开大小不一的窗洞,四面各异,这种设计手法与萨伏伊别墅注重比例均衡的手法大相径
- 空间的神秘感,由于墙体的不规则,光线通过屋顶与墙面间的缝隙和镶嵌彩色玻璃的窗洞投射如室内,使室内产生类似于哥特教堂的神秘感。教堂内部呈斜坡庄的地面与弧形屋顶也在空间上增加了其运动感与神秘性
光辉城市
- “光辉城市”规划方案发表于 1931 年,是法国建筑师柯布西耶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的集中体现
- 该方案的内涵包括
- 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
- 城市拥挤问题可以通过修建高密度的高层建筑和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来解决,形成“花园中的城市”而非霍华德的“城市中的花园”式的“田园城市”
- “光辉城市”的代表作是20世纪50年代的印度昌迪加尔规划,该方案体现的城市集中主义思想,对以后的城市建设有深远影响
- 三要素
- 居住单元(马赛公寓)
- 快速交通(立交)
- 绿地、阳光
现代主义大师的古典主义手法体现
- 施沃布别墅
- 首次运用了“调节线”黄金比例等对建筑立面维持比例控制的古典手法
- 斯坦恩别墅
- 平面中使用的2-1-2-1-2的比例类似于帕拉迪奥别墅平面的古典主义手法
密斯·范·德·罗
时间轴
时间 | 事件 |
---|---|
1886 | 出生德国 |
1905 | 柏林建筑事务所工作 |
1909 | 贝伦斯工作室工作 |
1914-1918 | 在军队负责军事工程 |
1919-1921 | 设计玻璃摩天楼示意图 通体玻璃幕墙,可以清晰看到一层层楼板 框架结构,外墙不承重 |
1926-1932 | 德意志制造联盟第一届副主席 |
1927 | 主持维森祸福国际建筑展 |
1928 | 提出“少即是多” |
1929 | 设计巴塞罗那德国馆 |
1930 | 设计图根德哈特住宅,担任包豪斯校长 |
1939 | 伊利诺工学院建筑系主任 |
1950 | 范斯沃斯住宅 |
1956 | 伊利诺工学院的克朗楼 |
1954-1958 | 西格莱姆大厦 |
1968 | 柏林新国家美术馆 |
设计思想
- 突出技术在建筑中的重要性
- 重视建筑清晰的结构和建造方法,并上升为结构体系
- 强调工业化的关键性
- 采用先结构后形式、先空间后功能的设计手法,不注重严谨的功能分析,功能相对灵活,在框架结构形成的大空间中灵活分割安排功能
- 设计中讲求条理性,经常是方格网式的设计
- 结构和构造是建筑的基础
- 少即是多
- 先结构,后形式;先空间,后功能和讲究条理的设计手法归结为他1928年提出的观——“less is more”
- 其具体内容寓意于两个方面
- 一是简化结构体系,精简结构构件,使纯净的建筑形式产生最大的美学价值
- 二是平面没有分隔,使之成为全面空间,以达到更多的使用功能
- less is more”的含义是指最经济的原则,最简洁的构造,最简单的结构体系,最简约的空间形式
- 流动空间(早期)
- 早期流动空间和赖特相似
- 自由分隔空间。代表作: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 灵活多变的空间布局新颖的形体构图和简洁的细部处理,流动空间的典型
- 全面空间(后期)
- 密斯后期作品的空间形式,由流动空间发展而来
- 全面空间的向心感,走向技术的纪念性
- 其空间形式为无柱的,也没有墙体的对空间进行划分的开敞空间
- 是一种先结构后形式、先空间后功能的设计思想的体现
- 实例如范斯沃斯住宅和柏林新国家美术馆
- 全部用钢和玻璃建造,结构精确内部没有或者很少有柱子,外形纯净透明
- 清晰地反应建筑材料、结构与内部空间,用偌大,无屏障或者极少的通用空间容纳不同功能
密斯风格
- 又称“简素主义”“纯净主义”由密斯提出,50年代到 60 年代盛行于美国,以“少即是多”为理论来源,以“全面空间”“纯净空间”和“模数构图”为特征的设计手法,其设计原则是“功能服从空间”他具有表现主义倾向提倡忠实于结构和材料,特别强调简洁严谨的细部处理方法。材料运用了钢加玻璃,构图上运用了古典主义的尺度和比例,使之具有端庄、典雅的效果,兼具时代进步性和纪念性气质
巴塞罗那德国馆
形式
- 建筑形体处理简单,不同构件直接搭接,不同材料之间不做过渡处理,突出建筑材料本身固有的装饰,去掉附加装饰,用料讲究,整座建筑是片段组合的产物
- 建筑在坚向构成上分为三个层次,自下至上依次为石灰华大理石基座,高度相同但材质不同的板片元素 (分别为东侧、南侧石灰华大理石墙面,室内中央红色玛瑙石墙体,北入口绿色堤娜大理石,西侧水池外围绿色大理石及四种玻璃界面,八根镀铬的十字柱和玻璃框),覆盖于主展示空间和服务空间上的两片顶板
网格平面
- 在巴塞罗那德国馆以及之后的伊利诺伊工学院规划中网格作为密斯控制设计生成的基本方法,在德国馆中表现为通过1.1*1.1m的基本网格尺寸来确定建筑总体尺寸和建造材料、技术,通过网格的应用德国馆表现出几何与数理关系的明确性
空间(流动空间)
- 受到风格派与俄国构成主义绘画的影响,巴塞罗那德国馆平面通过相互正交或平行的线(墙体) 彼此分离又相互穿插,并依此将空间划分为既连续又分割的流动空间
- 主厅由8根十字形断面钢柱顶着屋顶板,隔墙为玻璃、大理石、纵横交错形成半闭半开敞的空间,也成为现代建筑中常用的流动空间
- 巴塞罗那德国馆的流动空间包括两层含义
- 第一是指室内空间的开敞性其空间封闭性被消除与室外发生联系
- 第二是指室内不同空间之间模糊的界定与过渡自然,这使室内空间给人以不确定与不断变化的感受
结构建构
- 充分体现了密斯皮与骨的建构逻辑,将承重构件与围护构件分离,8 根钢柱组成的方格网,模数构图作为支撑结构,玻璃片墙为围护结构
- 巴塞罗那德国馆反映出建造的清晰性与结构的逻辑性,建筑通过十宇型钢柱来体现荷载的传递关系,通过柱与墙的分离表达区分支撑结构与围护结构的结构逻辑性,通过弱化建筑节点的连接表达底座、墙体、顶棚构造层次的清晰
古典主义手法
- 受到申克尔古典主义手法的影响,巴塞罗那德国馆也表现出古典主义手法的特征,如以下三点,将建筑主体置于广阔的平台上以赋予其高贵感,赋予建筑以优雅的比例、尺度感、和韵律,给予纯粹的形式
范斯沃斯住宅
形式
- 主体为一对完全相同的水平矩形平面,一个离地而起的楼板和与其正对应的屋顶
- 八根均匀分布于主体两侧的竖直 H型钢柱,每边四根,以此支撑上下两个平面
- 周围以玻璃划分内外空间但内外景色渗透,视线不阻挡。室内空间未占据全部平面留出 2/7 面积设置入口门廊与休息平台
- 第二个平台高度低于第一个,位于住宅南侧,承担自然地面与住宅地面之间的过渡
空间(全面空间)
- 内部空间是无障碍的,净跨,单层的单一体积,仅用家具进行了简单分隔,空间形式是密斯所追求的全面空间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 不同于巴塞罗那德国馆与图根哈特住宅,范斯沃斯住宅与密斯后期作品如克朗楼、湖
滨公寓、柏林新国家美术馆新馆一样为全面空间。除了中部的卫生间组成唯一封闭的“核心简”其他室内空间皆毫无分割 - “核心简”既作为使用功能构件,也作为划分空同的构件,将室内空间分为大小不等相互联系的入口空间、客厅、厨房、卧室四个空间
结构
- 主体由8根工字形钢柱组成的钢框架结构,其余部位填充玻璃窗,外观真实的将结构展现出来
- 工字钢独立焊接在板外,最大程度保存了每个构建的完整性,构造精细,制作精良
古典主义手法
- 正如柯布一样,密斯的建筑同样有古典主义手法的运用,范斯沃斯住宅主体置于广阔的的平台上以赋予其高贵感,赋予建筑以优雅的比例、尺度感、和韵律,给予纯粹的形式
- 结构方面,每边四根钢柱一端固定于厚重的混凝土基础上,另一端将钢梁置于其上,钢梁与立柱之间排列次梁以承托屋面,此结构正如希腊神庙柱廊的梁柱体系,在平面组成上,范斯沃斯住宅“核心筒”与外墙的关系正如希腊神庙柱廊与内殿的关系
模数与几何关系
- 平面由石灰岩板为网格单元构成,范斯沃斯住宅平面尺度由石灰岩板的尺度决定,将板作为整个建筑的基本模数,如住宅部分的平面长度与宽度分别为板的 28 倍与 14倍,两立柱之间的宽度为八块板宽
克朗楼(美国)
- 立面
- 主体建筑置于台基上,赋予建筑一种古典感
- 水平延展性的构图,类似于辛克尔的老柏林博物馆的古典构图
- 平面
- 毫无分隔的全面空间,体现了密斯的先空间后功能的设计思路
- 平面使用方格网作为基本模度
- 结构材料
- 钢和玻璃的使用体现出建筑骨架和表皮的结构关系
- 巨大的屋顶吊装在四片空腹梁,以塑造全面空间
新国家美术馆(柏林)
- 最后一个作品,1968
- 立面
- 三段式的古典构图,分为台基屋身屋顶三部分,以及水平延展性的古典构图
- 平面
- 八根十字形钢柱支撑起巨大的屋顶,形成全面空间
- 室内空间与柱廊空间形成的构图来自于至上主义的影响
- 结构
- 十字形钢柱与玻璃墙面相互脱离,表达出骨架和表皮的结构关系
- 建构思想
- 屋顶和柱通过钢球交接,清晰地表达出力学的传递过程
- 受构成主义影响,结构形式直接反映在建筑形体上,凸显结构和形式的一致性
密斯的建筑理论及各时期的代表作品
- 他的贡献在于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发现了一种具有古典式的均衡和极端简洁的风格
- 其作品特点是整洁和股价几乎露明的外观,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以及简练而制作精致的细部。1928 年提出的“少就是多”集中反映了它的建筑观点和艺术特色
- 一战后,密斯完全放弃了传统建筑的风格手法,改而采用了柯布与格罗皮乌斯大力推动的新建筑观念(称为先锋派)
- 局部的修饰都被拿除了,改为以功能为主,带有强烈理性风格的现代建筑手法
- 1919 年密斯大胆的推出了一个全玻璃帷幕大楼的建筑方案,让他高得了世界的瞩目,随后他设计了许多精简风格的建筑,并在 1929 年设计了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时,达到了事业的巅峰。此馆的设计后来在原址被重建1930年密斯在捷克博尔诺的作品图根哈特别墅也被视为此高峰的经典作品德国馆实现了他的技术与文化融合的理想,这是一件现代主义建筑的精品他的代表建筑还有美国伊利诺工学院建筑及设计系馆 (1956)和纽约西格莱姆大厦 (1956-1958,与菲利普.约翰逊合作)、湖滨公寓、柏林新国家美术馆等其中纽约西格拉姆大厦堪称国际式风格的巅峰
赖特
- 大体分位三个阶段
- 草原式住宅阶段
- 有机建筑论阶段
- 螺旋形母体阶段
- 运动的空间必须由动态的外壳,一种无穷连续的可塑空间,这样圆和螺旋就成了他最倾心的几何形式。在材料和技术不能便利的实现这种形体时,六角形就是一种过渡形式
思想来源
- 出身农村,农村的劳作让其认识到增加家庭凝聚力的重要性,因此设计中将火炉置于住宅中心
- 进入沙利文事务所工作,受到沙利文的有机建筑理论的影响
- 吸引美国传统建筑元素
草原式住宅
- 本文第二部分详解
- 有机建筑论是指导原则,草原式住宅是在这种原则下创造出来的建筑形式
有机建筑论
- (此为赖特的有机,区别于阿尔托的有机)
- 有机是指统一性原则
- 建筑形体和自然环境的统一性,有机建筑都是水平延展性的立面构图,与广袤草原的水平延展性相统一
- 建筑材料和自然环境的统一性,用自然中的有机材料,如砖、石、木材等作为建筑材料
- 建筑形式的统一性,常用母体贯穿全局,如罗比住宅等草原式住宅多用水平构图(母体)的方法
- 建筑形体和建筑空间的统一性, 建筑的形体高低根据内部功能有所变化,如建筑中间一般为壁炉,在外部形体上表现为最高,周围依次降低
- 内部空间的统一性,内部空间不作严格划分,流动空间,变现出空间的统一性特征
- 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统一性,在室内可以清晰感受到室外空间环境的变化
- 代表:西塔里埃森、流水别墅等
拉金公司大厦
- 由赖特设计,1904 年建于纽约州布法罗市,是一座砖墙面的多层办公楼,在外墙上完全摒弃传统建筑样式,除极少的地方重点做了装饰外,其他都是朴素的清水砖墙,入口在侧面凹进的地方,楼梯间布置在四角,入口门厅和厕所布置在突出于主体之外的建筑体量中,中间是整块的办公面积中心部分是5层的采光天井
东京帝国饭店
- 1915 年赖特为日本东京设计的饭店,采用筏型基础的抗震措施,在庭院中设置水池,考虑兼做消防水源,平面大体为井形,有许多内部庭院,建筑墙面用砖砌,并用大量石刻装饰,建筑风格为西方和日本混合,装饰图案中夹杂着有墨西哥的玛雅传统艺术特征
流水别墅
形体
- 三层,混凝土结构体系,利用悬挑空间丰富
- 外形纵横交错,构图完美,颜色材料对比,光影变化丰富,生动活泼
空间
- 流水别墅充分结合地形,跨小瀑布上别出心裁,巧妙地利用自然
- 结合自然,体形疏松,开放,同自然交融
- 由内向外内部空间具有流动性
理念
- 崇尚自然,技术服务于艺术,表现材料的真实性,内部空间连续、有机
西塔里埃森
- 1938 年赖特于亚利桑那沙漠上修建的冬季使用的总部,是一片单层的建筑群,其中包括工作室、作坊、住宅、起居室、文娱室,结合当地气候和环境特点,建筑风格与沙漠连通一气,不拘于形式,用当地的石块和水泥筑成厚重的短墙,上面用木料和帆布遮盖,建造没有固定的规划设计经常增添和改建
约翰逊公司总部
- 由一座低层建筑和高曾建筑组合而成
- 建筑的转角部分为圆,墙和窗平滑地转过去,组成流线型的横向建筑构图,建筑整体不开窗,显示出建筑的封闭性特征(螺旋形的出现)
- 办公厅部分用钢丝网水泥的蘑菇形圆柱,中空,由下至上逐渐增粗在顶上扩大成一片大圆板,圆板边缘互相连接,其间加上玻璃,形成透光顶
- 高层部分为塔心柱结构(特殊结构)
- 外墙不承重,用砖砌成,外墙与屋顶相接的地方用玻璃管组成,形成长条形窗带,这座建筑结构特别,形象新奇(封闭形体)
古根海姆博物馆
- 1959建成
- 主楼是一个很大的白色钢筋混凝土螺旋形建筑,里面是穹顶覆盖的圆筒形空间,周围有盘旋而上用于展览美术作品的坡道
- 大厅内的光线主要来自上面的玻璃圆顶和沿坡道外墙上的条形高窗
- 建筑的形体显示出强烈的封闭性特征,圆顶覆盖的圆性空间形成类似于万神庙的集中式平面
广亩城市
- 广亩城市是赖特 20 世纪 30 年代在工业革命成果基础上提出的兼具城市和乡村特点的分散性城市规划理论
- 广亩城市认为不必将一切活动都集中于城市,而是将人们从城市中解脱出来,发展分散的、低密度的生活、居住、就业相结合的形式
- 广亩城市的布局特征为,每一户周围有一英亩土地可供耕种,居住区之间以高速公路相连接,沿公路建设公共设施、加油站等
- 广亩城市的分散式规划思想完全不同于柯布西耶“光辉城市”的集中式方案
阿尔瓦·阿尔托
- 作为现代主义大师,阿尔瓦·阿尔托的建筑不同于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格罗皮乌斯与赖特,他的建筑更趋向于地域性与人情化
阿尔托的人情化概念
- 突破技术的层次,深入人情、心理的领域,特别关注人们生活和心理的需要
- 不排斥现代技术,传统材料与新结构、新材料相结合
- 材料、空间的处理手法柔和、多样
- 注重空间的变化多样与层次丰富
- 充分考虑人的感受以此打造适合的建筑尺度
- 留意建筑细部,注意通过建筑细部体现建筑特质
创作阶段
- 第一白色阶段
- (1923年-1944年)作品外形简洁,多呈白色,有时在阳台栏板上涂有强烈色彩
- 建筑外部采用当地的木材饰面,内部采用自由平面
- 代表作如维堡图书馆,帕米欧疗养院
- 红色阶段
- (1945 年-1953 年)常用自然材料与精致的人工构件对比,建筑外部多用红砖砌筑,造型富于变化,善于利用地形和原有植物,室内设计强调光影效果
- 代表作如珊纳特赛罗中心办公楼
- 第二白色阶段
- 再次回归白色的纯净时期,作品空间变化丰富发展了连续空间的概念,外形构图重视物质功能因素也重视艺术效果
- 代表作如不莱梅市高层公寓大楼
主要思想
- 有机功能主义一有机形态与功能主义相结合
- 采用地方的自然材料使现代建筑具有亲和感
- 阿尔托主义一复杂的木结构、高度统一的风格、鲜明的个人和地区特征
- 人文风格一有机形态和自然材料真实而且感人
- 信息理论一设计具有信号特征、具有潜在的选择性
- 表现理论一具有人情味的现代主义特征
帕米欧疗养院
- 处处把病人休养放置在第一位
- 病房大楼一字型,朝向东南,面向原野和森林,每个房间都有较好采光和通风
- 东部有专供病人使用的敞廊,朝向正南方
- 小楼与病房部分不平行,形成一个喇叭口形的前院,给楼下留以宽裕的车道
- 内部空间按照需要而定,减少相互间的干扰
- 7层病房大楼,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维堡市立图书馆
- 钢筋混土结构
- 阅览大厅四壁不设窗户,只在平屋顶上开圆形天窗
- 讲演厅声学构造,采用木条拼制的波浪形顶棚
玛利亚别墅
建筑和场地
- 表现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人情化手法。别墅位于一个小山顶,周围为松树林,建筑平面为“L”形,由毛石围墙围合庭院,庭院内为曲线型游泳池,挖泳池的土在庭院旁堆出种植植被的小丘
连续空间
- 类似于密斯和赖特的流动空间,阿尔托的建筑中叶体现出类似的空间特征。玛利亚别墅室内空间很少用墙体进行分割,而是通过地面的不同标高、不同材质来表示不同的空间,如起居室的动静分区不是用墙,而是通过不同的铺地材质
开窗和光线设计
- 阿尔托注重光给不同空间带来的不同效果,在不同的空间使用不同的采光形式。在玛利亚别墅中不同功能房间的开窗方式也不一样,如卧室中窗为三角形且突出在外,窗户的采光面积增加而且产生折射的光影关系
材料变化
- 阿尔托不局限于地域性材料的运用,而是将现代材料与地域性材料结合起来使用,玛利亚别墅中楼梯间、柱廊使用木条,墙体使用砂浆抹灰外楼梯面为碎石,其他部位还使用金属,玻璃,藤条等材质,丰富的材质使空间富有变化,也使现代材料不再冷漠
对比手法的运用
- 玛利亚别墅中对比的设计手法突出,如温暖的木材与粗犷碎石的对比坚硬的玻璃与柔软的藤条的对比,建筑的直线与泳池的曲线的对比,木材的暖色与白色抹灰的对比
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异同
- 平面
- 古
- 对称
- 现
- 刻意设计,以功能空间为核心
- 古
- 立面
- 同
- 都注重比例、构图的方法
- 古
- 要素和方法不同
- 柱式、券、穹顶、雕塑
- 现
- 不同材质的线和面
- 高度抽象化
- 同
- 空间
- 古
- 是结构的结果,而非主动的目的
- 现
- 主动设计的目的,结构是过程
- 古
- 结构构件
- 古
- 结构不同,主要为天然材料
- 现
- 主要为人工才材料
- 古
现代建筑的思想特征
- 大众性:旨在为大众服务,着眼于社会上中下层阶级与工薪阶层
- 经济性:把建筑的经济性提到重要的高度,努力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造出适用的房屋
- 重视功能:把建筑功能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沙利文形式追随功能)
- 强调空间:认为建筑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建筑空间比建筑平面,立面更重要;(流动空间)
- 材料&结构: 注意发挥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性能特点:(芝加哥学派钢筋混凝土框架)
- 创造新风格:主张创造现代建筑新风格,反对套用历史上的建筑样式;(包豪斯风格)
- 一致性:强调建筑形式与内容(功能、材料、结构、构筑工艺)的一致性:(俄罗斯构成主义)
- 合理性&逻辑性:废弃表面外加的建筑装饰,认为建筑美的基础在于建筑处理的合理性和逻辑性;(密斯风格、路斯的装饰即罪恶)
- 艺术与技术:承认建筑具有艺术与技术的双重性,提倡两者结合
现代建筑的时代进步性
- 符合时代背景
- 提倡工业化
- 体现社会平等
- 关注战后大众的居住问题
- 回归建筑本体研究,提出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 重以功能为主的设计出发点
- 新材料新技术应用和建筑经济性
- 空间在建筑设计中是主角,提出空间概念
- 建立了新的美学体系
- 注重从功能、结构、材料技术的逻辑关系以及在形式上的理性表达
- 摒弃古典装饰,创造全新的建筑艺术形式
二战后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战后建筑概况
- 英国
- 50年代,新粗野主义、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巨型结构
- 60年代,新陆地(上面房屋,下面交通服务设施)
- 70年代,后现代形式
- 法国
- 50年代,图卢兹·勒·米拉居住区
- 机动车和行人各有自己的道路网
- 法国大量性居住建筑已由采用预制构件进入到全预装的工业体系
- 60年代,巴黎改建计划
- 马赛公寓,从城市规划角度构思,基本单元
- 巴黎国家工业和技术中心陈列大厅,最大的空间结构,也是跨度最大的薄壳结构
- 国立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典雅面貌
- 50年代,图卢兹·勒·米拉居住区
- 前西德
- 50年代,新包豪斯学校,interbau国际住宅展览会
- 70年代,前西柏林国际会议中心
- 意大利
- 古代传统在意大利从未中断
- 战前
- 折衷主义的新传统派
- 战后
- 一部分倾向新现实主义
- 一部分倾向理性的分析和建造技术
- 实例
- 罗马火车站
- 贝拉斯加塔楼
- 前者不作装饰尽量把结构做的美,后者完全按照实际需要与条件建造
- 瑞典
- 倾向人情化、地方性,但较之更为朴素接近传统,新经验主义
- 格伦达新村
- 丹麦与芬兰
- 人情化、地域性
- 荷兰
- 探索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如柯布的“居住单元”)
- 形象组团
- 范艾克
- 理性地把生活行为、空间、结构与构造和贴近人情的建筑形式结合,奠定了结构主义哲学的基础
- 美国
- 发展高层建筑是战后的主要方面
- 大多为铁框架幕墙结构,预制装配程度高
- 全部采用人工空调和采光系统
- 60年代后大战新型超高层结构,目的是加强外圈的抗风与抗震性能,筒体结构
- 60年代后的城市市中心改建,总的倾向为车行人行分道,组织多种用途中心,使行人不必接触到机动交通工具可到达一切设施
- 摆脱学院派设计思想的束缚
- 典雅主义
- 索尔科生物研究中心
- 发展高层建筑是战后的主要方面
- 巴西
- 受美国和西欧影响大,形式现代化
- 喜用曲线的形体和变化多端的遮阳板
- 日本
- 建筑工业化
- 前川国男——如本现代建筑的先行者
- 晴海公寓,着眼于抗震结构,造型沉重,依赖一片阳台调剂外观
- 京都文化会馆、东京文化纪念会馆
- 造型粗壮厚重、受柯布的粗野主义影响
- 丹下健三
- 纪念券门和两层的纪念馆
- 下层为空廊,建筑造型完全是西方现代建筑面貌
- 代代木国立室内竞技场
- 纪念券门和两层的纪念馆
- 皇居旁大楼
- 林昌二设计
- 造型明快有力,两细长的办公楼通过中央大厅错接在一起,大厅两端有两个独立的圆筒形支撑体
- 1970大阪博览会
- 充气建筑
- 县与市的厅舍(办公楼)
- 香川县厅舍,外廊露明的钢筋混凝土梁头应用了日本传统的木构手法
- 大阪府枚冈市厅舍,钢筋混凝土曲线屋顶模拟民族形式
- 仓敷市厅舍,水泥模拟传统井干式仓库造型
- 住宅
- 槙文彦,代官山集合住宅
- 室内外尺度宜人,人情化
- 住吉的长屋,安藤忠雄
- 槙文彦,代官山集合住宅
- 中银仓体大厦,新城代谢派
- 实现了轻钢板制成,可由工厂大量预制的装配式居住单元
- 前苏联
- 50年代,气派、轴线、对景,台基、重檐窗楣
- 只装饰公共建筑和沿街立面,注重外貌处理不重内部
- 1953后,从实用出发,装配式混凝土技术
- 苏维埃宫
- 没有装饰的框架结构,玻璃幕墙,四个里面均有柱廊,完整简洁
- 50年代,气派、轴线、对景,台基、重檐窗楣
战后城市规划与实践
- 英国
- 邻里单位
- 大伦敦规划
- 四层地域圈
- 单中心同心圆系统
- 考文垂模式
- 对称式矩形布局的商业中心,步行区的中轴线,以巨大的露天楼梯连接二层商场,再以横向露天连廊分割成几个院落
- 印度昌迪加尔
- 有机整体的思想,以人体为象征
- 道路方格网,平行绿带贯穿全城
- 绿带中组织完整的自行车和人行交通系统
- 明确功能分区,邻里单位
- 缺点:规划构思和布局过于生硬机械,形成的建筑空间和环境过于空旷不够亲切
- CIMA第十次小组就此作重点批评
- 巴西新都
- 城市骨架由贯穿东西的主轴线和与之垂直的弓形横轴组成
- 平面似飞机,机头位置有国会、总统府、最高法院三足鼎立的三权广场
- 轴线始端庄严肃穆,到文化娱乐区域比较亲切
- 柯布西耶 密集城市的模式
- 缺点
- 城市建筑距离过大,空旷,缺乏亲切宜人,富有生机的气氛
- 过分追求形式,对经济、社会和生活活动考虑较少
- 封闭僵硬机械,不理解人的尺度
- 莫斯科总体规划
- 多中心结构,中间为核心区,余下7个中心形成“星光放射”状的市级多中心体系
- 巴黎的新城
- 大巴黎规划确立5个新城
- 新城规划共同特点
- 综合性城市
- 充分利用原有城镇基础
- 新城占地广
- 创建有吸引力的新城中心
- 城市间快速交通联系,不需要穿过巴黎市区
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潮——现代建筑派的普及和发展
发展进程
时代特征
- 坚决反对复古,新建筑必须有新功能、新技术,形式应符合抽象的几何形美学原则
- 建筑具有艺术和技术的双重性
- 以空间为主
- 提倡建筑的表里如一,反对外加装饰
新传统派
- 既要表现国家权力与民族优势,又要具有新意
- 政治美学强,手法保守
- 建筑雄伟壮观,具有强烈的宣传政治意识形态的作用
装饰艺术派
- 美国,在现代形象的高层屋顶上加高耸的塔楼,墙面上丰富的装饰
- 挺拔的哥特式风格,垂直想向上感
- 善用几何形体和装饰
七人组
- 一战之后,在特殊的政治、经济条件下,意大利一方面政府要求古典复兴,另一方面意大利建筑师希望把现代建筑和古典主义风格糅合起来,因而出现了“理性主义”风格
- 在诺瓦西多的影响下,1926 年意大利以特拉尼为首组成了七人组
- 坚持抽象几何形美学
- 特拉尼
- 意大利七人组最典型的代表人物,1920 年代受到现代主义运动很大影响,认为柯布西耶是集中了现代主义最核心因素的大师,他认为现代建筑的功能考虑、经济考虑、简单的结构都是合理的,但对现代主义造成的千篇一律的所谓“国际主义风格”不以为然,希望通过自己的诠释改进它,使之能为意大利服务。他 1920 年代末设计的一系列住宅建筑是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结合的最早尝试,代表作有利用古典比例,列柱和钢筋混凝土建造的白色法西斯大楼
纪念性九要点
- 于1943年,由CIAM 发起与组织者之一的基甸,莱热,赛尔特三人共同写的一篇文章
- 文章提出,纪念性是按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而创造的,使人们最高文化的表现,也是人们集体意识和时代的象征,是联系过去与未来的纽带。但近几百年来,纪念性已经沦为空洞的既不能代表时代也不能代表集体的躯壳
- 随着战后经济结构的变化,人们会要求能代表他们的社会和社交生活的建筑,而不仅仅是功能的满足,而理性主义作品在同新传统作品的较量中常会因为缺乏纪念性而被否定,因此纪念性九要点引起了人们关于建筑既有物质需要又有情感需要的讨论
- 而且在 1951 年以“城市中心”为议题的第八次会议中“纪念性九点”提到的市民要求能代表他们的社会和社区生活的建筑以及能表达他们的抱幸福与骄傲的纪念性被重新提出,并引起了与会者的重视
TEAM X
- 以史密斯夫妇为首的青年建筑师组织,他们因在 CIMA 九次大会上倡导自己的主张,并对过去的方向提出创造性的批评而得名。十次小组提倡以人为核心的城市设计思想,建筑与城市设计必须以人的行为方式为基础。其形态来自于生活本身的结构发展
- TEAMX在1953年九次 CIAM会议上公开批评了《雅典宪章》中把城市简单化为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功能区,而且介绍了他们正在要旧的城市设计的结构原则以及居住区除了家庭细胞之外对城市环境的可识别性(**社区感归属感,邻里感与场所感)**的需要,他们更关心城市的具体形态同社会的理学之间的问题
CIAM会议进程
时间 | 地点 | 内容 |
---|---|---|
1928(1) | 拉萨拉兹 | 建筑工业化 带收入家庭住宅 有效利用土地和生活区规划 城市建设问题 |
1929(2) | ||
1930(3) | ||
1933(4) | 雅典 | 雅典宪章 以“功能城市”为主体 柯布西耶提出现代城市居住、游憩、工作、交通四大功能问题,并介绍他的功能城市设想 |
1937(5) | ||
1947(6) | 超越了原来关于“功能城市”的抽象与片面的见解 申明要同时满足人们的情感和物质要求的具体环境 |
|
1949(7) | ||
1951(8) | ||
1953(9) | 艾克斯昂普罗旺斯 | 再次讨论住宅,邻里单位,城市和交通问题,分歧扩大,以史密斯夫妇,范·艾克为代表的一批向《雅典宪章》中的城市四大功能 (居住、工作游憩、交通) 提出批评,他们不满意老一代建筑师们停留在改良的功能主义上,认为城市面貌应有较为复杂的图形,才能满足对城市可识别性的要求。成立了以第九次会议的积极分子组成的“第十次小组” |
1956(10) | 杜布罗夫尼克 | 讨论不同时期和不同地方的理想居住环境问题时,协会分裂为两派 为会议做准备工作的年轻建筑师提出社会心理要求的问题 |
1959 | 奥特洛 | 老一代建筑师缺席,新的一代比较和讨论了自己的作品,并批判了协会的城市化观点,同时宣告协会停止活动 |
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和提高的倾向
- 力图将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相统一起来
- 结构主义
- 荷兰结构主义建筑,是二战后对现代建筑过于注重功能的批判下产生的,代表人物范艾克
- 对现代主义过于注重功能而导致的建筑形式单一等问题而提出邻里关系、社会认同感等观点
- 建筑形式由单元式的方格组成组团,组团之间通过院落和街道相连,平面空间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 代表作有范艾可的阿姆斯特丹的儿童之家,和赫兹伯格的中央贝赫保险公司大楼
建筑 | 建筑师 | 特点 |
---|---|---|
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 | TAC 格罗皮乌斯 |
七栋宿舍和一座公共活动楼梯按功能分区和结合地形布置其间用长廊和天桥联系形成既开放又分隔的院子,公共活动楼呈弧形,底层架空 |
西柏林汉莎Interbau 国际住宅展览会高层公寓楼 |
巴特宁 | 公寓造型活泼简洁 |
皮博迪公寓 | 塞尔特 CIMA西班牙支部 |
总体呈半开敞的院落式 高层内部采用跃层式,三层和三个开间组成一个基本单元 |
哈佛大学本科生科学中心 | 塞尔特 | 把非常复杂的内容与空间要求布置得十分妥帖,使科学中心成为哈佛老院和在它北面的新校园在视感与交通上的有效过渡与连接点 |
何塞·昆西社区学校 | TAC | 保留了原基地的所有内容,学生活动从二层开始,与居民活动不干扰 |
普西图书馆 | 斯塔宾斯 | 建筑大部分在地下 |
阿姆斯特丹儿童之家 | 范·艾克 | 空间形式与组合形式属“多簇式”,即把一个标准化单元按功能要求,机构、设备与施工的可能性组成一簇簇形式近似的小组 奠定了结构主义哲学 |
中央贝赫保险公司总部大楼 | 赫兹贝格 | 表现结构主义哲学最成功的实例; 最大限度的易于抵达与通过; 由数个 3-5 层的,平面正方形、结构构件标准化了的单元组成,之间有小街,小广场,小庭院 结构支撑点放在四个边当中,因此各个单元转角处可以向外开敞 |
粗野主义
粗野主义
- 1954 年由史密斯夫妇提出,指以柯布西耶 20 世纪 50年代到 60 年代间比较粗犷的建筑风格为代表的一种设计倾向
- 以表现建筑自身为主,主讲建筑的形式美,把表现与混凝土的性质有关的沉重、毛糙、粗鲁作为建筑美的标准
- 在建筑材料上保持自然本色,大量采用水泥预制板
- 在建筑立面上保留版模痕迹的粗糙表面,建筑构件采用夸张而粗壮,雕塑感很强的结构为特点
- 表现手法:粗壮的入口柱廊,对比色块的处理,用大胆的抽象设计
- 马赛公寓是粗野主义达到成熟的标志
新粗野主义
- 史密斯夫妇追随柯布西耶粗犷的建筑风格,不但是一种风格,而是同当时社会的现实要求和条件相关,认为建筑的美应以结构和材料的真实表现为准则,要经济地、从钢筋混凝土的毛糙、沉重和粗野感中寻找形式的表达
建筑 | 建筑师 | 特点 |
---|---|---|
马赛公寓 | 柯布 | |
昌迪加尔最高法院 | 柯布 | |
亨斯特顿学校 | 史密斯夫妇 | 粗野主义前期作品 钢结构、预制构件 |
谢尔菲德大学设计方案 | 史密斯夫妇 | 表现服务设施 以基地地形和内部交通的高低错落为基础的构图方式 |
公园山公寓 | ||
兰根姆住宅 | 斯特林&戈文 | |
赖斯特大学工程馆 | 斯特林&戈文 | 功能、结构、材料、设备、交通系统都清晰地暴露 |
耶鲁大学建筑艺术系大楼 | 鲁道夫 | |
仓敷市厅舍 | 丹下健三 | 强调粗大的混凝土横梁 |
剑桥大学历史系图书馆 奥利维蒂专科学校 |
斯特林 | 形式上大胆,野而不粗 超出粗野主义范围 |
讲求技术精美倾向
- 以密斯为代表的纯净、透明与施工精确的钢加玻璃方盒子
- 结构逻辑性和自由分隔空间
- 建筑全部用钢加玻璃建造,构造和施工精确,内部无柱或少柱,外形纯净透明
- 清澈地放映建筑的材料、结构及内部空间、
- 功能服从于空间,先功能后空间,先结构后形式,讲求条例
- 少即是多
- 简化结构体系,全面空间
- 净化建筑形式,由直角、直线组成的规整、精确和纯净的钢和玻璃盒子
- 纯净形式、模数构图
- 缺点:同基地、气候、保温、功能和内部活动毫无关系
建筑 | 建筑师 | 特点 |
---|---|---|
范斯沃斯住宅 | 密斯 | 八根钢柱、柱子贴在屋檐外面 |
芝加哥湖滨公寓 | 密斯 | 全面空间 只用片段的矮墙和家具来划分、隔而不断的一体大空间 |
西格拉姆大厦 | 密斯 | 大楼退离马路红线 前有带水池的小广场 |
伊利诺工学院规划 | 密斯 | 条理性 按24x24模数划分网格,严格网格纵横布置 |
克朗楼 | 密斯 | 地面无柱,四面为玻璃墙的“全面空间” 层顶四根大梁来悬吊屋顶 |
西柏林新国家美术馆新馆 | 密斯 | 造型上更具有古典主义的端庄感 井字形屋架由八根柱子放在边上的柱子支撑 柱子和梁枋接头处精简到一个小圆球 |
通用汽车技术中心 | 小沙里宁 | 较密斯更为活泼、丰富、即讲求技巧又接近人情 大规模使用隔热玻璃 |
典雅主义
- 背景
- 20世纪 50年代流行的一种美国的官方建筑,战后美国政治地位提升,提倡民主,追求纪念性
- 特点
- 致力于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
- 常运用柱廊的形式,形体规则,柱子比例是现代的。柱廊后的墙面高雅、光洁、平滑,或者是产生肌理图案效果,追求纯净感
- 发展
- 本质上仍然属于现代建筑,只是手法上注意了避免现代建筑国际主义式,方盒子等缺点,注意向传统,尤其是古典主义学习和借鉴
- 又称“新古典主义”、“新帕拉迪奥主义”、“新复古主义”
- 多用于官方建筑、银行或企业的办公楼
建筑 | 建筑师 | 特点 |
---|---|---|
谢尔登艺术纪念馆 | 约翰逊 | 中间门廊混凝土立柱 柱呈棱形 室内顶棚圆形图案同外柱廊的券相呼应 |
新德里美国大使馆 | 镀金钢柱的柱廊 后为白色漏窗式幕墙,预制陶土块拼接 外墙双层,幕墙后又玻璃墙 |
|
布鲁塞尔世博会 美国馆 |
悬索结构 镀金柱廊、白色漏窗幕墙 |
|
纽约林肯文化中心 | 约翰逊 | 包含舞蹈歌剧院、大都会歌剧院(正中)、爱乐音乐厅 立面柱廊 |
麦格拉格纪念会议中心 | 雅马萨奇 | 外廊采用与折板结构一致的尖券 |
西雅图世博会科学馆 | 雅马萨奇 | 尖券 |
世贸大厦 | 雅马萨奇 | 底层尖券 |
高技派
- 坚持用新技术、且在美学上鼓吹表现新技术的倾向
- 广义来说,包括战后现代建筑派在设计方法中以材料、结构和施工特点作为建筑美学依据的方面,例如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和粗野主义倾向
- 确切地是指那些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末随着新材料、新结构与新施工方法的进一步发展而出现与活跃起来的超高层建筑、空间结构、幕墙和创新地采用与表现预制装配标准化构件方面的倾向
- 玻璃幕墙、各种薄壁材料组成的幕墙
- 强调系统设计和参数设计
建筑 | 建筑师 | 特点 |
---|---|---|
专题研究住宅 | 埃姆斯夫妇 | 最早运用预制钢构架的居住建筑 说明了战后把工业技术推广到家庭生活的倾向 |
布伦堡麻纺厂锅炉间 | 艾尔曼 | 轻质髙强的预制装配式钢构架坦率暴露于外的结构系统 |
布鲁塞尔博览会德国馆 | 艾尔曼 | 造价一般、尺度宜人、可装可卸 |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研究中心 | 布罗伊尔 | 标准化预制外墙构件 树枝形柱(既是装饰又是结构) |
新肯辛顿工人新村 | 布罗伊尔 | 配合环境、布局自由 |
兰伯特银行大楼 | som | 标准化预制混凝土构件来建造承重墙 |
伦敦美国大使馆 | 小沙里宁 | 统一的构件使它的立面呈规则的几何形图案 |
都柏林美国大使馆 | 统一的构件使它的立面呈规则的几何形图案 | |
科罗拉多空军士官学员教堂 | som | 形式上机器美、视感上有中世纪哥特建筑的升腾感 形式同结构一致,由一个个重复的、用钢管(外贴铝皮)与玻璃组成的四面体单元所组成 |
旧金山圣玛丽主教堂 | 贝卢斯奇 | 结构和光线相互作用 平面方形,屋顶四片60m高的双曲抛物线壳体组成 形成的顶上的十字沟和四边的垂直沟提供室内采光,且加强宗教气氛 |
Takara Baeutilion实验性房屋 | 黑川纪章 新陈代谢派,强调用最新的技术来解决问题 |
重复构件组成单元,无限延伸 强调建造的高度工业化,快速施工 强调结构的轻质高强,可装可卸和内部空间变化的灵活 |
山梨文化会馆 | 丹下健三 新陈代谢派 |
垂直向的圆形交通塔和架在塔间的办公室 |
蓬皮杜国家艺术中心 | 皮亚诺、罗杰斯 | 预制构件高质量组成 将结构和设备完全暴露 沿街立面各种管道,西面面向广场有一条又底层而上的自动扶梯,几条水平向的外走廊 结构:桁架和柱子通过套筒相接,可使更层楼班有自由升高降低的可能性 内部空间极其灵活 |
人情化和地域性倾向
- 阿尔瓦·阿尔托关于现代建筑与建筑人情化的看法
- 肯定了现代建筑必须讲究功能,技术与经济的特点
- 认为现代建筑是只讲经济而不讲人情的“技术的功能主义”
- 提倡建筑在解决技术、功能、经济问题的同时应综合解决人们的生活功能和心理情感需要。
- 阿尔瓦·阿尔托人情化与地域性表现手法
- 使用砖、木等传统建筑材料
- 尽量把新材料、新结构与机械化施工的建筑部分处理得柔和,多样
- 建筑造型上,不局限于直线和直角,还用曲线和波浪线
- 空间布局上(区别于密斯),主张不要一目了然,应有层次,有变化,强调人体尺度,反对“不和人情的庞大体积”
- 人情化和地域性的倾向的动机主要是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理性主义”主张的无条件地采用与表现新技术以及在形式上雷同的反抗
- 建筑特点
- 突破技术范畴而进入人情,心理的领域,重视人们的生活和心理感情
- 传统材料结合新结构,新材料
- 处理亲和,多样
- 空间有层次,变化丰富
- 建筑体量符合人体尺度
- 建筑化整为零,重视细部
- 在对比中寻求互补,在同一中寻求融合
建筑 | 建筑师 | 特点 |
---|---|---|
珊娜特塞罗镇中心主楼 | 阿尔托 | 红砖墙、单坡顶、巧用地形,布局有层次有变化 尺度近人,与周围环境密切配合 |
卡雷住宅 | 阿尔托 | 白粉墙 |
沃尔夫斯堡文化中心 | 阿尔托 | 化整为零 |
苏赫姆联里住宅 | 雅格森 | 配合地形各家互不干扰 富有地方风格的黄砖墙和单坡屋顶 |
拉普兰体育旅馆 | 厄斯金 | 明确社会的要求,善于处理建筑中的技术和经济问题,努力使房屋和建筑融合 |
香川县厅舍 | 丹下健三 | 拥有日本传统建筑的元素 |
第三世界的地域性和现代化结合
- 背景
-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以后第三世界国家纷纷独立建国,国家经济开始上升民族意识高涨
- 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国家需要适应现代生活要求的诸如体育场,学校剧场等建筑
- 在建筑的潮流中第三世界国家迫切需要寻求一条既要符合生活实际又要在形势上不同于以往,不同于他人的可识别性道路
- 法赛(埃及)
- 为穷人解决住宅问题
- 献身于用本土最廉价的材料与最便捷的结构方法(日晒砖筒形拱),并对其标准化
- 新古尔那村
- 新巴里斯城
- 狭小内院组织空间
- 乡土性
- 朱姆赛依(泰国)
- 称东南亚为水生文明
- 结构构件轻而小,通风遮阳为关键
- 窗户多为漏窗
- 巴瓦(斯里兰卡)
- 依那地席尔瓦住宅
- 居室环绕中央内院,同时居室胖友自用的私密的小内院,室内外相互穿插
- 依那地席尔瓦住宅
- 林倬生(马来西亚)
- 通风遮阳、水的利用
- 深挑檐、上凸的气窗
- 柯里亚(印度)
- 国家工艺美术馆
- 以露天空间为中心
- 甘地纪念馆
- 把理性主义和简单朴实的环境融合
- 标准化的展厅单元
- 方锥形瓦屋面
- 混凝土梁柱结构
- 国家工艺美术馆
- 埃尔旦(西班牙)
- 深挑檐的屋顶、厚实的底层直条形窗与模数化的木结构特征,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和填充墙表现
- 坎塞浮(土耳其)
- 混凝土框架结构外贴安卡拉红石面饰
- 马基亚、查迪吉、莫尼尔(伊拉克)
- 第一位以传承清真寺和新的建造方法为主
- 第二位提倡地域的国际主义建筑,表现材料特性
- 带三位采用当地传统材料
- 迪巴(伊朗)
- 舒什塔尔新城
- 内向形布局,公共空间宽敞
- 当代美术馆
- 顶采光,水平和竖向半筒状采光筒
- 按照地形坡度将房屋斜向环绕不规则内院
- 舒什塔尔新城
- 多西(印度)
- 里尔瓦
- 关于地方材料的表现
- 莫卧儿王朝建筑风格形态的形成
- 如何将欧洲的经验融入到印度的建筑文脉
- 伊斯兰姆(孟加拉国)
- 深挑檐,底层架空
- 钢筋混凝土、粘土砖、瓦代替原始材料
- 郑庆顺(新加坡)
- 关心地域特点、气候和文化
- 杨经文(马来西亚)
- 生物气候因素
讲求个性和象征的倾向
- 多元论,对现代建筑在建筑风格上只允许抽象、客观的共性的反抗
- 式房屋和场所都要具有不同于其他的个性和特征,偏重于形式
- 多元论倾向主要是一种设计方法而不是一种格式。其基本精神是建筑可以有多种目的和多种方法而不是一种目的或一种方法,设计人按着对任务性质与环境特性的理解来产生能适应多种要求而又内在统一的建筑
以几何为特征
古根海姆美术馆
普赖斯塔楼
- 赖特
- 水平向象征居住单元,垂直向象征办公单元
- 荷载集中于4个竖井以及由此引出的4片厚墙上
国家美术馆东馆
- 贝聿铭
- 平面由一个等边三角形及一个直角三角形组成
- 同原有的规划建筑环境十分协调
此倾向中使用几何形构图只是一种手段,作品中还存在一种设计目的和思想方法
抽象的象征
- 朗香教堂
- 柯布
- 墙体弯曲,屋顶两层钢筋混凝土薄板组成,屋面自东向西倾斜
- 东面和南面,屋顶和墙交接部分留着一道可进光线的窄缝
- 象征意义
- 卷曲的南墙东端挺拔上升,有如指向上天
- 房屋沉重而封闭,暗示它是安全的庇护所
- 东面长廊开敞,意味着对广大朝圣者的欢迎
- 墙体的倾斜、窗户的大小不一、室内光源的神秘感与光线的暗淡、墙面的弯曲与棚顶的下坠等,都容易使人失去衡量大小、方向、水平与垂直的判断,加强了宗教氛围
- 柏林爱乐音乐厅
- 沙龙
- 观众环绕着乐池而坐
- 外形如一件大乐器
- 理查德医学研究楼
- 路易斯康
- 提倡注意使用阳光
- 塔楼的布局采用“可发展图形”,形体直率地反映出服务功能
- 路易斯康
- 当代艺术研究中心
- 塞尔特&米罗
- 纵横布置的天窗
具象的象征
- 纽约肯尼迪航空港
- 小沙里宁
- 四片薄壳
- 耶鲁大学冰球馆、圣路易斯大券门
- 小沙里宁
- 悉尼歌剧院
- 伍重(丹麦)
- 两个的演出大厅为中心
- 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形3组尖拱形屋面系统,由混凝土券肋组成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从现代到后现代
- 1973年爆发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危机是进入这一新历史时期的标志
- 出现背景
- “增长的极限”理论,资源有限
- 现代化力量对文化传统的破坏
- 对科学和理性的推崇,导致了对人性,自然与个性的疏忽
- 现代建筑师强调设计与建造技术以及使用功能的逻辑关系,这种理性精神逐渐偏离了建筑关怀人类现实生活的根本原则
- 共同特征
- 对现代主义所建立的形式和思想的统一性开始提出质疑和批评
- 建筑的多元化
- 路易斯康是走向后现代的重要转型人物
- 非现代因素直接表现其对历史的兴趣与对形式意义的重新理解
- 超越了建筑形式依据建造技术与功能需要的逻辑关系,提出了形式本身存在的独立性与精神意义,并重新思考建筑的历史地位
- 索尔克生物研究所
- 将功能的组织、建造技术的表达与形式创造的高度整合
- 以一个近似中世纪教堂仪式空间的中心花园和对钢筋混凝土墙面的处理,与历史的独特对话方式引领一种超越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使建筑形式本身能建构的意义重新得到关注
- 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几部理论著作是对现代建筑运动进行公开而严肃反击的开始,真正宣告一个对于建筑与城市发展认识上的时代性转变
- 《美国大城市生与死》
- 雅各布斯(美国),表达了对柯布为代表的功能城市的规划思想的挑战
- 批判现代建筑师完全无视城市原有邻里关系和对地域性的历史资源的研究
- 单一的界面被不同元素的并置所代替,原本对建筑综合体形式的统一性要求也逐步向适应城市肌理与脉络的建筑策略转变
- 《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 文丘里(美国)
- 着眼于建筑本身的设计范畴,批判现代建筑的技术理性排斥了建筑所应包含的矛盾性与复杂性,提倡要向历史汲取经验
- 《城市建筑》
- 罗西(意大利)
- 更关注揭示技术决定论者对城市历史的破坏作用,提出了城市中的建筑需要融入历史、城市形态和记忆来诠释
- 他们都共同促成了对历史价值的回归,呈现了对建筑回归历史的社会责任
- 其理论鼓励抵抗现代建筑的理性主义,重新审视历史的价值
- 《为了穷苦者的建筑》
- 法赛
- 代表了非西方国家对国际式建筑的公开抵抗
- 关怀地域特征
- 《美国大城市生与死》
- 对历史与地域特征的价值回归也促进了对历史建筑与城市历史环境的极大关注
- 《拼贴城市》,柯林·罗
- 库哈斯规划的阿尔麦尔,保护地方传统特色
- 理论探索
- 结构主义哲学
- 建筑师不应提供现成结论,而是提供空间框架,由使用者来选择呈现特征
- 语言学符号学
- 场所精神
- 结构主义哲学
- 结构主义哲学
- 从强调技术与理性转向对人文关怀的后现代时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是这个时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最大特征
- 现代主义之后建筑师们的思考
- 历史价值的回归:后现代主义、新理性主义
- 地域性回归:新地域主义
- 对建筑形式的关注:新现代主义
- 与文化艺术的关联:解构主义、极少主义
- 技术与生态的融合:高技派的新发展(以节约能源和资源,减少污染为核心的可持续发 展设计理念逐渐成为建筑师们追寻的方向)
后现代主义
- 又称后现代古典主义,后现代形式主义,描述 20 世纪60 年代以来的对现代主义建筑背离的建筑趋势,80 年代达到高潮
- 特征(亦可以用到对母亲住宅的表述上)
- 重新确立历史传统的价值,采用古典建筑元素;重新确定了装饰的价值意义,用古典元素进行装饰
- 支持建筑的多元论观点,反对现代建筑以功能为核心的一元论观点
- 平面似对称又不对称,形式传统又不传统
- 走向多元,大众与通俗文化,戏谑的使用古典元素
- 强调建筑的不确定性对抗现代建筑的确定性和绝对的功能原则
《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 1966 年由罗伯特·文丘里发表,最早对现代建筑公开宣战的建筑理论著作书中
- 文丘里抨击现代建筑所提倡的理性片面强调功能与技术的运用,而忽视了建筑在真实世界中所包含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 他与密斯的“less is more”针锋相对的提出“less is bore”
- 提倡复杂而有活力的建筑
- 通过分析阐释建筑中的种种矛盾现象的存在,指出建筑的不定性是普遍存在的,而建筑的内在冲突提供了建筑的丰富性
- 提出“兼容丰富,对立统一”的设计策略和模棱两可的设计方法
- 提出建筑师的设计应该适应矛盾
- 提出了对传统的关注,认为建筑中运用传统既有使用价值,又有表现艺术的价值
- 提出民间艺术对城市规划的方法另有深刻意义
- 书中对现代建筑的深层批评对于理解这个时代建筑思想的转变具有重要作用
- 此书被斯卡利成为《走向新建筑》之后关于建筑发展的最重要的著作
母亲住宅
戏谑地使用古典元素,重新确立历史传统的价值,装饰的地位重新被确定
平面似对称又不对称,形式传统又不传统
强调建筑的不确定性对抗现代建筑的确定性和绝对的功能原则
概述
- 母亲住宅是其建筑理念的大胆尝试,体现了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 住宅采用坡屋顶,传统建筑概念,可以用来抵挡雨水的建筑符号
建筑立面
- 总体对称,细部则不对称,窗孔大小和位置是根据内部功能需要
- 山墙正中留有阴影缺口,似乎将建筑分为两半,而入口门洞上方有装饰弧线将两者联系在一起,体现其矛盾性
建筑平面
- 平面结构体系简单对称,功能布局在中轴线两侧不对称
建筑空间
- 中间为开敞的起居厅,左为卧室,右为餐厅厨房,反映出古典对称布局与现代生活的矛盾
《向拉斯维加斯学习》
- 1972年由罗伯特·文丘里发表,在书中他进一步发展他的理论学说,书中文丘里把视线转向通俗的大众文化,提出应关注美国充满广告牌的商业景观
- 认为拉斯维加斯的赌场和巨型招牌是汽车文化时代恰当的形式,建筑应当向美国通俗文化学习,与现代建筑相比,装饰棚层的形式更为合理。这些思想受当时西方文化艺术中的反叛浪潮和波普艺术的观念与美学的影响
《后现代建筑语言》
詹克斯,最早正式给建筑中的后现代主义下定义的人
相对于现代主义的单一价值取向,后现代包含了多重价值
现代主义信奉普世的真理,而后现代却关注历史与地方文脉
现代主义注重技术与功能,而后现代却关心乡土的和隐喻的方面,赞赏模糊不定
建筑 | 建筑师 | 特征 |
---|---|---|
母亲住宅 | 文丘里 | |
老年人公寓 | 文丘里 | 同母亲住宅 |
意大利广场 圣约瑟夫喷泉小广场 |
穆尔 | 充满古典建筑片段 |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 | 约翰逊 | 外墙大面积覆盖花岗岩 立面按古典方式分成三段 顶部开有圆形缺口的巴洛克式的大山花 |
波特兰市市政厅 | 格雷夫斯 | 上下分为三段 古典建筑拱心石及古典柱式演绎的各种构图 |
巴尔第住宅 | 波托盖西 | 呈现巴洛克和风格派的综合 |
奥地利维也纳旅行社 | 霍莱因 | 舞台布景式的设计 |
威尼斯双年展 | 波托盖西 | |
斯图加特州立美术馆 | 斯特林 | 古典建筑元素 |
筑波市政大厦 | 矶崎新 新陈代谢派 |
手法主义倾向 中心下沉广场部分复制了米开朗琪罗的卡比多广场的椭圆形地面圆形 |
迪斯尼海豚天鹅旅馆 | 格雷夫斯 |
新理性主义
- 1960年前后产生于意大利,继承意大利理性主义思想,强调历史文脉的建筑风格
- 用纯粹的几何形体和对称的布局来表达建筑的古典性和文脉的连续性
- 代表作品如罗西的卡塔多公墓
- 核心
- 抵抗功能主义和技术至上的现代工业化城市及其建筑,试图将建筑重新返回到城市历史文脉中
- 以类型学的方式建立一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建筑形式原则,以保持城市历史与建筑艺术的延续性
- 产生原因
- 继承 1926 年以特拉尼为代表的意大利理性建筑运动7人小组的基本思想
- 战后意大利政治动荡使城郊社区呈现出无序状态
- 60 年代末的反叛思潮使文化向多元化发展,也导致人们信念彷徨,从而建筑界呼唤向传统职业价值的回归
- 以阿尔多·罗西《城市建筑》和格拉希《建筑的结构逻辑》对“回归秩序”的建筑探索,引起建筑界关注
- 代表人物:罗西、格拉西
后现代主义与新理性主义对比
- 不同点
- 对工业文明的批判和质疑,对待大众文化的不同态度
- 后现代主义-隐喻主义、历史主义、装饰主义(詹克斯)
- 新理性主义–历史文脉、城市传统、集体记忆、回归秩序
- 新理性主义强调历史,它与后现代建筑中引用历史符号很不相同
- 关注建筑的深层结构
- 体现古典精神的延续
- 远离现代商业社会的通俗文化
- 共同点
- 通过对建筑历史的回归进行建筑创作
- 创作过程中对于建筑历史的态度
- 后现代主义:浅层次古典主义的风格延续
- 新理性主义:深层次古典精神的延续,远离商业世俗
阿尔多·罗西的类型学
- 罗西认为建筑的本质是文化的产物,具有一种文化中的原型特征,建筑的生成联系着城市历史积淀的集体记忆
- 罗西认为,城市建筑可以简约到几种类型,建筑的形式语言也可以简约到几个最典型的,简单的几何元素,而这些元素基本类型和典型元素抽取于传统城市建筑中,罗西认为传统的城市建筑潜藏着一些历史积淀形成的基本原则
- 罗西类型学方法有两个关键特征:
- 立足于抽象的和形而上学的概念,试图建立一种绝对的,普遍而永恒的建筑形式原则,他认为在传统建筑中抽取的单纯几何体是现代语言表达古典建筑精神的最适宜的元素
- 极为强调与一项设计任务相关的具体历史环境,立足于对传统建筑的学习和理解,从历史文化的积淀中形成对类型的认识,以寻找形式创造的依据
- 其理论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建筑传统,作品隐含的抽象性和纯粹性受柯布和穆基奥的影响
- 意义:在20 世纪 60 年代欧美现代建筑的理论与实践受到极大动摇时,罗西以其独特的方式重新建立起一种更理性的建筑原则,这种原则不仅揭示了现代建筑无视城市与建筑的历史关联,也唤回了建筑师的职业信心。
卡塔多公墓
- 建筑总平面布局有强烈的文脉联系,对称的布局呼应旁边古典平面的老墓地
- 建筑要素体现出强烈的古典性和纯粹性
- 墓冢、墓室、灵堂以古典三部曲的方式沿轴线排开
- 整体构图如同人体骨骼平面
建筑 | 建筑师 | 特点 |
---|---|---|
卡塔多公墓 | 罗西 | |
格拉拉公寓 | 罗西 | 底层透空 底层列柱形成“廊” |
水上剧院 | 罗西 | 城市纪念性贯穿公共建筑中 |
博尼芳丹博物馆 | 罗西 | 对材质、构造的追求及对地方历史的戏剧性提炼。将公共建筑、教会建筑和工业建筑意象融为一体 |
维塔莱河住宅 | 博塔 | 一方面,博塔致力于以类型学的方法从历史中寻找建筑形式的逻辑表达 另一方面,他的作品也大都是由纯粹的几何体组成,体现一种强烈的秩序感和古典精神 关注地域性历史文化特征,他“回归秩序”的途径用单个完整的几何体,以减法的方式处理内部空间,建立建筑自身的完整世界 建筑起重塑场地的作用 |
戈塔尔银行 | 博塔 | 半围合城市庭院,与侧面公园呼应 |
新地域主义
- 概念
- 是一种分布广泛、形式多样的建筑实践倾向–与地区的文化、地域特征 紧密联系,创造适应和表征地方精神的当代建筑,以抵抗国际式现代建筑的无尽蔓延
- 原因
- “国际式”这种武断的世界模式正在吞噬着一部分悠久文明的传统文化资源 (强势文化入侵弱势文化),也将扼杀全球文化的多样性与独创性,也导致建筑文化的单一化和地方精神的失落
- 结构
- 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对建筑地域性的关注逐渐成为自觉意识,并且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新地域主义的倾向就是这一文化的反思在建筑领域的直接反映
- 目的
-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新地域主义是对任何权威性设计原则与风格的反抗
- 关注于从场地、气候、自然条件、传统习俗和都市文脉思考当代建筑的生成条件与设计原则,使建筑重新获得场所感与归属感
- 比后现代建筑师从历史中抽取传统符号到新建筑中所提倡的文脉主义表现得更为全面和深刻
- 建筑特征
- 适应地方气候
- 利用地方资源
- 吸取地方传统建筑经验或形式
- 对任何权威性设计原则与风格的反抗
- 关注建筑所处的地方文脉和都市生活状况
- 试图从场地、气候、自然条件以及传统习惯和都市文脉中去思考当代建筑的生成条件和设计原则
- 使建筑重新获得场所感和归属性
- 既响应场所精神,又积极为本土文化建立新的时代品质
场所精神
- 每个建筑场地有其特定的现实。包括: 场地、气候、自然条件、传统习俗都市文脉。建筑师需要通过自己的经验和努力赋予场所以特定的精神内涵,灵活性和综合性
- 传统建筑,特别是民俗建筑是针对当地特点发展出来的建筑体系,并经过历史证明是适合当地人民的建筑类型,具有功能、结构和形式上的合理性,因此不能简单的否定地方风格
- 新地域主义并非意味着对现代建筑或传统建筑的完全排斥,而是以某种方式转化它们,以建立一种新的综合,使之既响应场所精神又带有时代品质
弗兰姆普敦关于“批判的地域主义”的七个特征
- 新地域主义承认现代建筑的进步性,新地域主义有其片段性和边缘性特征
- 关注“场所一形式”认识到建筑的关联性一建筑总是生成于特立的环境
- 注重“建构的事实”
- 反对“普世文明”趋向,认为建筑应回应场地因素
- 关注如温度、湿度、气流、表面材料对人体的影响等视觉之外的建筑品质
- 主张寻找乡土建筑的转换方式,反对生硬的模仿
- 认为新地域主义可以在摆脱普世文明的文化间隙中获得繁荣
建筑 | 建筑师 | 特点 |
---|---|---|
马德里银行大楼 | 莫奈奥(西班牙) | 红砖艺术 棱柱形体块 精密性 |
国家罗马艺术博物馆 | 莫奈奥 | 新建的博物馆与原有的遗址建筑形成两个相对独立又互相叠置的空间系统 室内连贯的展览空间由一系列大券门的墙体组织 |
加利西亚当代艺术中心 | 西扎(葡萄牙) | 他设计的作品总是既像环境中的自然组成,又显然赋予环境以新的生命 外形简洁、外墙光洁的建筑体量,极其灵活地穿插在起伏的自然地貌或错综的城市脉络中,这就是西扎作品最突显的特征 |
斋普尔市博物馆 | 柯里亚(印度) | 9个方块单元组成,形式来自于曼陀罗图形 墙体用当地的红砂石贴面 |
杨经文自宅 | 杨经文(马来西亚) | 喜用新技术的性格尤为显著。但是,全新的现代技术却以一种极富创造性 的语言使建筑与当地特殊的气候环境形成对话 用设计的手段调节建筑小气候 “双顶屋” |
桑加事务所 | 多西(印度) | 长向的筒形拱 |
侯赛因-多西画廊 | 多西 | 用强烈的表现主义手法塑造了既有洞穴意象,又让人联想到印度古代的支提窟和箤堵坡的神秘场所 |
芝柏文化中心 | 皮亚诺(意大利) | 转引了传统建筑构造语言:结构是当地建筑中惯用的木肋架方式,但原来用来固定肋架换置成了合层板与镀锌钢材 |
解构主义
产生于1980前后,在建筑形式上,对抗过去的传统美学,颠覆传统的建筑风格
设计手法将各种建筑构件打碎,拆散在重新组合,组合看似随意偶然,却处处与功能相契合,具有动感和不稳定性
解构主义建筑7人展
- 共同特征:建筑形式就像是多向度或不规则的几何形体叠合在一起,以往建筑造型中均衡、稳定的秩序被完全打破了
解构主义哲学,是在对结构主义哲学的继承与批判中建构起来的
两种类型
关注哲学
屈米
- 拉维莱特公园,点线面不同系统的叠加,每个系统自身完整有序
- 策略:先建立一些相对独立的、纯净几何方式的系统,再以随机的方式叠合,迫使它们相互干扰 ,以形成某种畸变
艾森曼
- 11A号住宅,L形几何结构在立方体中的演绎
- 离散性、不稳定性、不完整性、不确定性
- 广义的文脉主义
库哈斯
- 海牙国立舞剧院
- 关注大都市问题
- 库哈斯是反历史主义的,相对于场所精神、历史沉积,他对信息化和城市化抱有乐观的态度和极大的热情。同时,他也发展了一种明显带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不伤感的、鲜明乐观的建筑风格,以阐述他的观点立场。他的作品功能明确,色彩鲜明,形体组织大胆,带有构成主义的手法痕迹
李伯斯金
- 德国柏林犹太人博物馆,采用之字形平面与强烈的对比手法使新老建筑在形式上形成冲突
关注建筑形式与空间语言的全新创造
扎哈
- 思想来源于:俄国构成主义、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康定斯基的构成主义;其导师库哈斯关注城市的影响;对电脑技术的应用
- 维特拉消防站,由一系列不稳定、不规则元素构成
奥地利蓝天设计组
- 屋顶加建,对现有秩序的强烈侵犯、破坏,有不安、混乱、非理性特点
盖里
- 世界上第一个解构主义设计家
- 设计特点:倾向于从感性出发,以艺术家的敏感把握时代精神,颠覆古典传统,在文化上反叛,在形式上革新
- 例如: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建筑由曲线块体组合,如铜雕塑
蓝天组建筑理论
- 蓝天组代表奥地利创新前卫的一代,他们力图在建筑美学中表现出曾在宣言中表明对社会现实的激进,悲哀的情怀,所体现的荒凉的美感
- 他们的作品总是显现出对现有秩序强烈的侵犯和破坏,不安,混乱和非理性特征
拉维莱特公园
- 20 世纪80年代在法国巴黎兴建的拉维莱特公园是公认的创新性园林作品,从法国传统园林中获得启示,提取出点、线、面三个体系,三个不同体系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在设计的网路交叉上重叠,其中40个“疯狂”点元素构成的方格网建立了整个公园的布局秩序
- “点”是红色的点景物,位于 120m*120m 方格网的交点上,有些仅作为点的要素存在,有些作为信息中心,小卖饮食,咖啡吧,手工艺室,医务室只用
- “线”的要素有长廊,林荫道和一条贯穿全园的弯弯曲曲的小径,这条小径联系了公园的十个主题园,也是公园的最佳游览路线
- “面”的要素有一个主题园,包括镜园,恐怖童话园,风园,雾园,竹园
- 公园实际上是“点”、“线”、“面”三个迥然不同的系统的叠合,每个系统自身完整有序,叠合起来相互作用,彼此或冲突或相得益彰
盖里的创作历程
- 60 年代-70 年代末:探索期和建筑风格的酝酿期,体现建筑材料的真实性和经济性,以及一种看似尚未完成的美感。(圣塔莫尼卡住宅)
- 80年代初期: 受符号学影响,尝试使用夸张,诙谐的隐喻手法。(航空宇宙博物馆,东京的鱼餐馆,广告代理公司加州总部大楼)
- 80 年代后期: 探索整体性的设计语言,采用大尺度的功能合租为单位,更注重建筑的雕塑感,在主体完整的前提下利用局部复杂的形式达到完好的功能,设计语言更加开放,抽象。(维特拉家具博物馆)
- 90年代:显现出鲜明的动感,形式与功能之间达到了平衡,这一时期的作品被称为“现代巴洛克”
(巴黎美国中心,布拉格的尼德兰大厦,魏斯曼艺术博物馆,华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新现代主义
- 从现代建筑的传统中发展出来的新建筑,并形成一种与后现代古典主义或通俗主义相抗衡的创作倾向
- 新现代建筑是从反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繁琐性,复杂的折中主义装饰性而开始的
- 突出简洁,单纯,无装饰的建筑形式和完整,开敞,明确的内部空间,形式上是密斯,柯布西耶的极致发展,努力把建筑与城市连为一体,并且希望建筑对外开放,具有行人穿透的空间
- 当代新现代建筑和传统现代建筑最大的差异表现在与城市的关系,对公众互动的态度和对空间的使用上,将设计语言发展得更加丰富、更加人情、更加精致化
- 在建筑形式上他们或者用密斯式的钢框架结构和大面积的玻璃幕墙,极为单纯,或者用柯布西耶的钢结混凝土框架结构,用清水混凝土墙面,或者将二者混合,部分玻璃幕墙,部分清水混凝土,内部空间空旷、自由
- 1969 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一个建筑展被作为新现代的开始
- 纽约5人(白色派)
- 艾森曼,格雷夫斯,迈耶,格瓦斯梅和海杜克
迈耶
- 史密斯住宅
- 住宅通体洁白,有明显的几何形体组成
- 由基地特征确定了住宅的轴线关系
- 以功能关系划分为实体和开敞两部分
- 一条长坡道从丛林引向住宅,人口切人住宅实体部分,与住宅内部的水平走廊连接,水平走廊又在每个层面连接了两个成对角布局的楼梯,交通流线就这样将住宅私密与公共两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 形式的生成依据两个方面的概念,一个是理想的、抽象的,另一个是现实的、解析的
- 抽象的概念是空间分层的线形系统和与之平行或交叉的交通流线的确定
- 进一步强调了建筑生成的自主性与形式秩序感
- 海尔艺术博物馆
- 迈耶风格成熟的代表作
- 螺旋坡道成为各种功能和视觉空间的连接要素
- 白色派
- 格蒂中心
- 6组建筑综合体组成
- 建筑群落组织和环境的完美结合
安藤忠雄
- 住吉的长屋
- 两层住宅用狭长的混凝土箱型体块代替长屋中的一键
- 平面三等分,中间开放的天井
- 建筑整体对外封闭,窗户开向天井,将自然引入到居住
- 光之教堂
- 几何和自然的有机共生
- 水之教堂
- 整个平面由连个上下相叠的正方形组成,面对着一个人工湖
- L形墙将建筑与水围合
日本福冈公寓
- 各组公寓内,使用了铰接空间,使墙壁可以根据家庭结构的变化进行增加调节
- 延基地变得一条蜿蜒的道路确定一个脊骨状建筑形体
建筑师 | 特点 | 建筑 |
---|---|---|
海杜克 | 致力于将空间和尺度推向极致的建筑实验,关于空间和形式的抽象实验 | 住宅10 |
艾森曼 | 保持各立面的正面性 承认形式与环境的关联 结构元素梁和柱从承重逻辑中脱离 |
住宅Ⅰ 住宅Ⅱ 住宅Ⅲ |
格雷福斯 | 将建筑活动理解为人在自然中建立秩序的过程 | 汉索曼住宅 巴纳塞拉夫住宅扩建 |
迈耶 | 强调建筑生成的自主性与形式秩序感 自觉的建立建筑与场地,环境的有机联系 偏爱光和白色 |
史密斯住宅 海尔艺术博物馆 盖蒂中心 |
希亚尼 | 对新柯布派的形成起到很大作用 潜心分析现代空间的组织原则以及对形态和美学的影响,力图挖掘现代空间的潜力 追求秩序和真实,偏爱光对空间的塑造,坚持建筑形成必有原而非单纯形式 |
法国一战纪念馆 |
包赞巴克 | 作品蕴含了对城市生活的思考 又以灵活多变的几何形体来满足复杂的功能核对周围环境的相应 |
拉维莱特音乐城 |
槙文彦 黑川纪章 矶崎新 安藤忠雄 |
受勒·柯布西耶的启示,同时将现代建筑设计原则和设计语言与日本城市文脉传统精神联系在一起,创建了日本现代建筑独特景观 | |
槙文彦 | 致力于探索一种包含有较多感性成分的建筑,作品给人以优雅,亲切的感觉,但又毫无拘束,处于不断演进之中 | 螺旋大楼 代官山集合住宅 |
安藤忠雄 | 认为材料,几何,自然是构成建筑的三要素 强调材料的真实性,喜用混凝土 执着于混凝土质朴与纯粹的表达 作品中以圆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等纯几何形来塑造建筑空间与形体特征 强调自然的作用,他认为的自然是人安排过的一种无序的自然或从自然中概括而来的有序的自然,这种自然是抽象了的光,天和水 |
光之教堂 水之教堂 |
斯特芬·霍尔 | 强调关注建筑所在的环境中各种特征与不可预料的因素,承认基地的唯一性,强调基地存在的意义 以现象学方法和直觉的经验进行创作 善于在广泛的历史资料中获得灵感,探索建筑新形式 认为光线,材质,细致程度与空间重叠可以构成有力的建筑意义 坚持建筑与场地的结合不仅是物理和功能的也是现象学经验的结合 |
圣依纳爵小教堂 日本福冈公寓 |
高技派的新发展
- 这时期的建筑师对技术的热情已经不再投入到制造巨型结构的幻想之中,而是转向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各种建筑使用问题的设计创造
- 开始表现对环境、生态甚至文化历史的思考
- 主要特征
- 外观复杂,内部空间高度完整性和灵活性(劳伊德大厦)
- 努力是所有永久性构件如外墙、屋顶等都可以拆卸,暗示扩展的可能
- 注重部件的高度工业化、工艺化特征与设计的开发(汇丰银行)
- 热衷于结构外露,设备和管道的暴露,,甚至涂上工业用标志(蓬皮杜艺术中心)
- 热衷于插入式舱体的使用(中银仓体大厦)
- 容易更新
- 复杂构架在生产线上生产
- 表现出对地区文化、历史环境、生态平衡的重视,主张用高度技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70年代高技派的新发展反映在建筑上的主要特征
- 高技派产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由于人类科技的又一次飞跃,整个社会普遍的技术乐观主义态度孕育了高技派。主要表现在积极开创更为复杂的技术手段解决建筑及城市问题,建筑形式上的热情表达新技术的新美学语言
- 80 年代后期,随着技术乐观主义的降温,能更加冷静的对待技术对建筑的影响作用,能更加乐观审视新技术影响下建造方式与建筑美学的转变:
- 主要表现为新技术手段创造性解决建筑问题以及表现独特建筑美学,既注重高度技术又强调高度感人的特殊景象
- 减弱文化上的反叛姿态,多了建造技术上的精美追求,逐渐走向对技术自身美感表现的一种趋势
- 提出适宜技术的概念,使建筑表达的技术观更为全面
罗杰斯
- 劳伊德大厦
- 减弱了文化上的反叛姿态,多了建造技术上的精美追求
- 欧洲人权法庭
- 运用了露明钢架、不锈钢板等手法
- 4频道电视台总部
- 依地形而建
- 透明的幕墙是构架显露无遗
- 设计倾向
- 把服务设施和交通体安排在建筑外面,创造出室内无障碍的空间效果
- 同时其在室外也产生了装饰效果
- 张力结构,在室内创造无柱、连续空间
- 细部上得益于结构工程师莱斯的铆接处理
- 采用被动式环境控制
福斯特
倾向
适宜技术
- 使用最适宜的方法对材料和技术进行移植,只有产生最大效益时使用
- 狭义上,“低造价”、“再生能源”
- 广义上,指采用某些技术是,应根据当爹条件和使用的情况而定
主张采用大跨度结构,便于空间的灵活划分
致力于结构创造空间
表现出对人类生态学的关注
认为“建筑即产品”,建筑师需要配合工业企业
香港汇丰银行
- 建筑悬挂在几榀桁架上
- 结构主体和横向的遮阳设备构成建筑外在的骨架关系
法兰克福商业银行
- 螺旋上升的室外花园平台和整体机械辅助式的自然通风塔
- 第一座生态型高层塔楼
格瑞姆肖
- 发展帆船式结构体系
- 使用全新外张拉式幕墙系统
- 实例
- 牛津滑冰馆
- 金融时报印刷厂(外张拉式幕墙系统)
- 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英国馆
让·努维尔
- 巴黎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
- 建筑分为两部分,分别呼应河岸线弯曲和城市规则道路网
- 里面有上百个完全一样的金属方格窗
- 窗格中的空洞随外界光线的变化而变化
卡拉特拉瓦
- 从生物骨骼等形态得到启发
- 把运动的形态和建构方式相融合
- 埃拉米洛大桥(七弦桥)
- 结构技术和艺术形式完美融为一体
- 把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力学性能充分运用到有机形体中
- 萨特拉斯车站
- 动感
简约设计倾向
- 极少主义,极简主义
- 要求去除一切多余和无用的元素,以简洁的形式客观理性地反应事情的本质
- 排除了外表装饰和表现性的姿态,反映出纯粹的抽象、客体、无特征的艺术逻辑
- 形成原因
- 技术方面:适应大规模生产以降低成本
- 意识形态、思想方式方面
- 艺术观念上
- 倾向
- 功能性,逻辑性
- 空间的开放性和连续性
- 建筑的线性和逻辑性
- 对建造形式、元素、方式的简化
- 场所感、整体性
- 主张建筑整体性的表达、强调建筑与场所的关联
- 重视材料的表达
- 重视材料的表达,以对材料的关注代替建筑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意义
- 表皮构造
- 对细部的研究从注重形体转折变化为对大面积表皮构造的重视
- 建筑与艺术
- 将建筑实践与回归建筑艺术本质的思考联系起来
- 功能性,逻辑性
板茂
- 采用当地特殊材质建造了形式简洁的建筑
- 采用光洁材料创造光洁立面
- 日本式院落,内向性景观
- 2/5住宅
穆拉
- 基于简单性对公共建筑建造逻辑和对细部构造的关注和重视
- 波尔图文化中心
- 考虑基地的文脉和限制,将其作为一个创造独特形体的要素加以整合
赫佐格
- 对建筑本质的追问
- 探索将建筑的要素减至何种程度
- 从城市角度考察建筑,要求建筑纳容城市生活
祖母托
- 对平面严谨的,逻辑的追求,对墙体构造的实验
古贡&古耶
- 作品冷漠外表下是对建筑基地特质的体验
20世纪末出现的简约形式的建筑与 20世纪初现代运动的异同点
- 相同点
- 对于空间的开放性和连续性的关注
- 建筑的线性和逻辑性
- 空间——开放、连续
- 建构——线性的、逻辑的
- 意识形态——突破传统形式
- 光影——追求光影变化
- 对传统建筑形式和观念的突破
- 建筑中洁白墙体上光影变化的追求
- 不同
- 不再是国际式统一的呆板景象
日本建筑师及其理论探究
普利兹克获奖的日本建筑师
丹下健三、植文彦、安藤中雄、妹岛和世&西泽立卫、伊东丰雄、板茂、矶崎新
新陈代谢派
- 在丹下健三的领导和影响下,以黑川纪章、桢文彦、菊竹清训等人为核心,1960年前后成立于日本的建筑组织,其强调事物的生长、变化和衰亡,主张采用新技术来解决问题,认为城市应该与生物的新陈代谢一样,是动态而非静止的。如中银舱体大厦堆叠复制的舱体结构如细胞一样可以复制、叠加成为一个整体,并且可以定期更替的功能
丹下健三
- 作为日本第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建筑师,其成就不仅仅在建筑设计中,更重要的是他影响了矶崎新、桢文彦、黑川纪章等日本建筑师
- 丹下健三无论是在探索现代建筑与日本传统建筑的结合方面(如东京都厅舍),大跨度建筑探索方面(如东京代代木国立体育馆) 还是运用象征性手法和新民族风格方面(山梨县文化会馆) 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 代代木国立体育馆作为丹下健三结构表现时期的重要作品,将材料、结构、功能、空间、造型统一起来
- 第一个体育馆为两个错位的新月形,第二个为螺旋形,两馆均采用悬索结构,中间的空地形成中心广场,以步行道将两馆相连
安藤忠雄
- 安藤忠雄被认为是将日本传统的建筑韵味予以现代性重构的代表,被誉为“清水混凝土诗人”
- 安藤忠雄在其代表作光之教堂表现出“纯粹的几何体和纯粹空间”的特征,建筑由一个混凝土长方体和一个与之成 15 度横穿的混凝土墙体构成
- 内部空间的视觉中心为十字型的缝,将清水混凝土分为四部分,光通过缝将内部空间重新定义,建筑造型极端简洁,虽然没有传统教堂标志性的尖塔,但通过配合自然光影创造出具有静谧美的宗教空间
妹岛和世
- 妹岛和世的作品大多承袭伊东丰雄明快飘逸的特征但又增加了自己的设计语言-一透空、轻盈、简洁、白色
- 其极少主义的设计理念通过白色和简单的几何形体和复杂的环境相融合《如金泽 21 世纪美术馆)
- 金泽21 世纪美术馆作为“通透”的典范,外观为一个低矮的圈形建筑,低矮的圆盘上安置大小不同的立方体和圆柱体,底层 360 度开放的透明玻璃幕墙使室外风景融入室内,由于建筑的采光和透明设计,室内被自然光包围,使建筑简单的形体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中